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A股“洗洗更健康” 私募称熬过年底将迎曙光

2015年12月01日 07: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日讯 (记者 康博) 上周五,沪指在无明显利空消息的情况下暴跌了5.48%,而创业板与中小板也十分“配合”的暴跌了6.48%和6.45%,不少投资者感叹一月利润一天消失。公募基金表示,在持续反弹之后市场调整在所难免,但慢牛格局不会改变。

  而从私募基金看,多数私募基金躲过了此次暴跌,其原因是不少私募精英认为在无增量资金进场的情况下,存量资金的“实力”已经达到极限,故而提前进行了减仓。在他们看来2015年年底前的调整在所难免,但扛过12月以后,明年初仍然是值得布局的美好时期。

  “黑五”暴跌后公募并不悲观

  A股从8月底以来的反弹脚步被上周五的大跌打乱。当日,上证综指下跌5.48%,创下最近三个月来的最大日跌幅;创业板指两天连跌8.56%,创下9月中旬以来最大连续两日跌幅。不少投资者惊呼,一个月的利润一天就被消灭了,而突如其来的暴跌同样也让公募基金损失不小。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基金研究中心统计的2758只开放式基金中,上周(11月23日至27日)净值出现下跌的达到1937只,基金区间回报率最高仅为2.74%。

  另据媒体报道,从基金仓位的大致情况看,在1200多只主动管理型基金中,上周五跌幅超过5%的基金有565只,跌幅超过6%的有200只,更有19只跌幅超过7%,表明基金整体仓位较重。从年内收益超过30%的479只绩优基金看,上周五跌幅小于4%的仅有77只,跌幅小于5%的仅有182只,表明绩优基金仓位相对整体水平更高。

  而在大跌之后,公募基金们虽然对后市产生了一定的分歧,但整体上并不悲观。融通基金认为,风险偏好改善和资产配置荒的反弹逻辑仍然未变。但上周延续新股发行旧规的10家公司IPO将冻结资金上万亿,不断加码的调控政策和政策预期对投资者心理产生的累积影响,预计将会加剧短期市场的震荡。其指出,虽然反弹的逻辑未变,但支撑因素的边际作用在降低,短期市场不具备大幅上行的条件。

  九泰基金则表示,新股即将发行的背景下,沪指缺乏持续上攻的资金支持。考虑到近期利率下行趋势仍在继续,国内的资产配置荒和流动性充沛的长期趋势使得A股没有继续大幅暴跌基础。“我们认为周五的市场调整不代表市场方向的扭转,慢牛仍在继续,无需过度悲观。”

  大部分基金表示,短期市场大幅下行风险并不大。刺激经济改革的政策陆续下发,市场并不缺少炒作热点。短期市场仍难改震荡、个股分化格局。市场担忧IPO重启对资金的分流,场内场外资金均较为谨慎,弱势震荡不可避免。

  而在昨日的交易中,虽然上午市场继续下挫,但下午再次实现了逆转,收盘时各指数顽强翻红,这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资金并未离开市场,仅是随着股指调整而调仓换股。

  私募提前减仓 断言明年会更好

  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灵活的操作风格为其躲过了这一次的大跌。根据媒体的报道,不少私募都在上周五之前不同程度地做了减仓,因为这些私募认为股灾后的第一波反弹基本结束,市场进入调整阶段。

  上海博道投资股票投资总监史伟表示,9月以来,存量资金加仓已经接近尾声,公募、私募基金的仓位都明显上行,反弹第一波大致结束,震荡调整也在预期之中到来。上海倍霖山投资总经理高杉则认为,前两个月是最好的蜜月期,现在创业板整体估值近百倍,宏观基本面却没有根本改善,只有“供给改革”的预期。“我们通过估值和技术分析,判断市场进入调整期,大幅降低了仓位。”

  但出人预料的是,虽然私募整体上已经提前进入减仓操作,但对明年初的市场却相对看好。史伟认为,在震荡调整后,后市的上涨取决于新增资金的入市。在债券收益率降低、房市低迷、“资产荒”大背景下,银行等各类机构资金以及个人投资者的资金没有更好的去处,最终还是会进入股票市场。

  广东瑞天投资总经理李鹏对于明年一季度行情比较乐观。他预计明年1月份开始改革有可能会提速,另外年报的高送转行情会有支撑和配合,因此一季度可能会迎来小幅反弹,元旦前后是布局的好时机。

  北京峻谷投资总经理李树伟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变,蓝筹股低估值没有变,高技术产业、服务业高速发展的状况没有变,不具备连续下跌的条件,因此市场在经过短期下跌后有望企稳。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此前也有诸多公募基金经理提到过,在连续反弹后,12月份IPO的开闸和明年1月份限售股禁售都将对市场形成短期冲击,之后又将迎来新一轮上涨。

【编辑:袁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