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8月大限将至 私募保壳热度降低

2016年07月11日 11:0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中国基金业协会上周两次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出提示,提醒相关私募基金管理人尽快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相关展业要求。8月1日“大限”将至,私募“保壳”之战进入到最后阶段。

  私募产品发行量大增

  根据《公告》,两类私募基金管理人“生存堪忧”。2月5日前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2月5日前已登记满12个月,且在5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8月1日之前仍未同时通过法律意见书且完成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备案,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根据银河证券“私募汇APP”的数据,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月度增量和私募基金的月度增量呈现“两重天”之势。截至7月4日,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562家,已备案私募基金37239只。自“5·1”后,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数量呈急剧下跌后再缓慢增长的态势,但私募基金产品数量呈急剧增长后再平稳上行的态势。4-7月(截至7月4日),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数据分别为26053、24261、24554和24562家,而私募基金产品数量为31910、34175、36613和37239只。

  基金研究人士分析,“5·1”首次“大限”后,一批不达标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被集中清理。在监管部门表明盲目“保壳”无意义的态度后,随后登记的私募管理人只会越发谨慎,会在综合评估自身实力后才做出决定。不具备生存实力而匆忙“保壳”的私募管理人考虑到成本、收益等因素或选择退出市场,所以才会出现管理人数量月度增量递减的情况。

  同时,备案的私募基金产品数量出现5月大增、6月平稳、7月再度大增的情况。剔除和聚投资、映雪投资、朱雀投资、鹏扬投资、展博投资等知名私募集中多只产品的因素外,也显示可能有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做“最后的挣扎”。这种“备案遇冷、发行火爆”的场面与春节后“备案火爆、发行遇冷”的局面完全相反。

  公开数据显示,“5·1”大限之后,2000余家“壳”私募面临被注销的危机,500余家补提法律意见书和600余家补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获得3个月的缓冲期,但如果8月1日之前仍未通过法律意见书且完成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仍将难逃被注销的命运。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认为,5月1日未通过的再宽限到8月1日,如果8月1日还未通过,说明这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确是空“壳”了。

  盲目保壳热度降低

  “申请备案产品、出具合格法律意见书、考基金从业资格,做各种各样的业务风险隔离……一轮轮合规流程下来,对于尚未具备规模效应的草根私募来说,简直要脱三层皮。”上海某券商私募机构部人士表示,“就我和同业交流的情况来看,咨询的多、委托的少,再加上各种成本计算,到后来不仅是我们,可能连私募自己盲目‘保壳’的热情都减弱了。”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未展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超过1.7万家,占已登记总量的69%。6月底,未展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仍接近1.5万家,占已登记总量的60%。

  “基金业会费、券商、场地租赁费、律师费等都是开销。尤其是律师费,月度、季度、年度都要出具相应的律师意见。”深圳某小型私募机构人士表示,监管加强,同时市场震荡不休,看不到系统性机会,再加上成本增加等多方面因素,他身边不少私募“保壳”的热情明显降低。

  基金研究人士称,“8·1”大限后,又将有一批小私募出局,这有利于行业重新洗牌。从上半年多家知名百亿级私募穿越牛熊、逆市发行的情况来看,只有经得住市场考验的机构“保壳”才具备价值,盲目“保壳”不仅管理人自身“费力不讨好”,也无益于私募行业的健康发展。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