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收益缩水 债券私募转型大幕拉开

2016年07月21日 14:0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东北特钢事件呈现了当前债市风险频发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近期出台的私募资管运作新规,严控私募产品的杠杆,对于在熊市中高度依赖杠杆来赚取收益的债券类私募而言,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记者获悉,当前做债的收益已难以覆盖资金成本,越来越多的私募大佬开始考虑转型,有的转向宏观对冲策略,有的增加CTA和权益类头寸,有的甚至放弃私募业务。

  去杠杆债基收益雪上加霜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称“暂行规定”)上周出台后,业内人士普遍预计,私募债基的收益率将受到影响。根据暂行规定,以后结构化债基的杠杆倍数只能在4.6倍,非结构化的倍数在1倍。债券私募顺时国际投资的研究总监赖忠良介绍,根据测算,以后管理型债基的收益率将下降10%,而结构化产品劣后端的收益率将下降20%-30%。“这会影响业绩报酬的提取,杠杆型产品日后会比较难做了。”赖忠良说,“除非优先级资金成本下降。”

  今年债券私募大概率拿不到业绩提成。按业内惯例,今年委托资金通常要求收益率达到4.5%以上,才能提取业绩报酬。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私募债基产品平均收益率仅有2.36%,收益率在4.5%以上的私募债基数量占比仅有7%。

  市场艰难也是收益率难以做高的原因,2014-2015年的牛市,将债券的收益率压得较低,已经出现资金成本和收益率倒挂的现象。上海某知名债券私募介绍,持有到期策略目前只能基本满足投资人的需求,想要获得超额收益,并赚取业绩报酬,需要加上交易策略。“目前我们是用50%的仓位做交易型策略,如果能成功做两次20个基点的交易,能给业绩增厚1%-2%,但是要把握机会并不容易。”

  赖忠良认为,目前,长端与短端的利率粘合严重,随着无风险利率将长期呈下降态势,同时由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短端利率短期内也难以下降,所以预计粘合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传统的“拿短买长”的债券策略很难做出收益。“现券收益组合的收益肯定是不够了,我们打算增加基差和利差调整套利策略上的头寸。”他说。他预测,2016年下半年,债市仍将呈现震荡市,收益率仍然将维持低水平震荡,且幅度和频度将大得多,除非国内宏观指标恶化,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加剧。

  债券大佬纷纷弃债转型

  在金融去杠杆的监管政策下,债券私募的生存困境愈发明显,这也倒逼债券私募谋求转型。记者获悉,这种转型正成为一股潮流。

  转型方向之一是从债券策略转向管理费较高的宏观对冲策略。记者获悉,上海老牌债基青骓投资正开发一些宏观对冲策略的产品。而北京知名债券私募乐瑞投资则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发出宏观对冲策略,目前规模已达数十亿。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宏观对冲策略收益排行榜上,乐瑞投资多只产品排名前20,收益率在4%-6%不等。

  业内人士透露,宏观对冲策略实际上也并不好做,因为涉及多类品种,投资难度较高,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宏观对冲策略平均收益率为0.59%。但是宏观对冲策略的管理费高达百分之一,然而私募债基的管理费率较低,如果资金来自于银行委外,则管理费率仅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

  也有的私募转向收益率水平较高的策略。顺时国际董事长韩广宇透露,目前顺时国际打算将旗下多混策略中的CTA量化交易和量化选股策略的头寸逐渐提高,因为这两种策略在上半年的尝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债券私募的策略调整很有必要,纯做债很难覆盖近5%的资金成本,除非冒险买一些资质下沉的债券,但是那样风险较高。”赖忠良说。

  上述一家知名私募的人士告诉记者,降杠杆是必然的趋势,虽然影响收益仍然是正确的措施。“如果一个市场需要用杠杆来博取收益,那也是不能持久的。”他说。

  6月底,私募债基大佬杨爱斌正式宣布“弃私返公”,终止了其400亿规模的债券私募业务,成立了一家专注于债券投资的公募基金,引发业内关注。其中私募业务难以提取业绩报酬,被认为是其返公的原因之一。记者 曹乘瑜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