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未来资产:长期看好中国的大资管发展

2016年10月13日 15:2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6月底,中国证监会放开外资机构在华开展境内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业务,近期首批20余家有意展业的外资机构身影浮现,其中包括源自韩国的未来资产集团(Mirae Asset,以下简称“未来资产”)。未来资产专注于新兴市场投资,全球资产管理规模已超3000亿美元。近期,在上海陆家嘴的未来资产大厦,其中国区负责人辛炯官接受了中国证券报记者的采访。他透露,早在10年前,未来资产就开始为进军中国的资管业务谋篇布局。相比全球同行,在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时期,他们更看好中国大资管时代的发展,也对中国转型改革有信心。在A股标的中,他们看好医药、消费、科技等能够代表“New China Story”行业中的龙头公司,也看好有望成为全球性企业的大型蓝筹股。

  长期看好大资管时代和A股

  “我们非常重视中国。”采访伊始,辛炯官便表达了对中国的信心。他介绍,因为长期看好中国资管市场,2003年未来资产在香港设立投资公司,2006年以3亿美元在陆家嘴独资购买整栋未来资产大厦,以便在华开展资管业务。2008年在上海设立了WOFE(外商独资企业),2012年在华参股了合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2016年6月底,中国证监会放开外资开展境内证券私募业务后,他们即刻与总部和中国相关部门沟通,目前已获准在上海自贸区变更“投资管理类企业”,并且同时申请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资格(QDLP)。

  辛炯官认为,很多外国资管机构都只看重中国实体经济的趋势及相关政策的变化,却很少真正看重中国大资管时代的来临,而他认为:“大资管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效率,这种变化不亚于过往10年中国实体经济的辉煌发展。按照波士顿咨询和光大银行资管行业的研究,从2012年一系列监管松绑新政出台后,中国资管规模的复合增长率为51%,剔除通道重叠后,2015年末的资管规模为10万亿美元。波士顿咨询还预测5年后行业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仍达17%,即到2020年中国资管规模或达23万亿美元。这么高增长的行业,为何不参与呢? ”辛炯官问。

  资料显示,未来资产由总裁朴炫柱19年前在韩国成立,专注于新兴市场投资,如今旗下基金公司未来资产环球投资的全球资管规模将近1000亿美元,在韩国排名第一,占集团管理资产规模的1/3,其中新兴市场的资产管理规模全球第七。在A股市场,未来资产也已是“老手”,其手上共有3.5亿美元的QFII额度和53亿人民币的RQFI额度,并持续投资于A股。

  虽然深知A股市场波动大,且正面临经济增速下滑,但辛炯官表示,未来资产对中国改革转型的信心较大。

  “韩国本土企业也是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做大做强的,三星、SK、现代等知名本土企业都是在转折点上做起来的。”他说。中国有一批非常有活力的企业,在国内甚至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仍然在持续提升,所以A股仍然是具有吸引力的资产。此外,监管层也在不断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分红比例,A股公司的分红收益也会越来越吸引投资者。

  不过,他表示,短期内未来资产还不会发行产品,因为企业主体和名称变更,以及登记备案还需要大约6-12个月的时间。一旦准备就绪,他们将优先考虑发行能够发挥境内团队能力及香港团队投资H股经验的产品,也会考虑发行投资于A股与H股的股票类产品(借助沪港通、深港通等工具)。

  “我们确信,未来10年上海将成为更加成熟开放的市场。我个人的目标是以在华投资管理公司为基础,为中国及海外投资者双向提供中国和海外多样的投资机会和产品。此次通过境内私募管理人(PFM)资格进行境内募集境内投资业务,与QFII和RQFII资格(境外募集境内投资)、QDLP资格(境内募集境外投资)等,共同实现外资机构在中国境内外所有资产管理业务的连接推进。”他说。

  震荡市看好“New China Story”

  虽然短期内不会发行产品,但是辛炯官仍然公开了未来资产对中短期内A股的看法。他认为,未来一段时间,A股仍然会呈现震荡盘整和结构性机会并存的局面。结构性机会在于经济转型以及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竞争格局优化,这些必定有利于新兴产业和部分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未来资产看好医药、消费、科技等“New China Story”板块:第一,老龄化以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升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投资医药和健康产业可以分享这一长期增长趋势;第二,消费产业将受益于国人消费升级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的优化,投资消费产业能够带来比较稳定的回报;第三,科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越来越强的竞争力,电子制造业将受益于消费电子产品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和软件产业将受益于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和中国的工程师成本优势。

  此外,大型蓝筹股也有机会。尽管对中国经济增长下降、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过度飙升有一定的忧虑,但被视为成长核心的大型蓝筹公司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在成为全球性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预期在其调整产业不良债权(NPL)、筹资方式变化带动资产流动化(ABS)等带来的机会也会非常大。记者 曹乘瑜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