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最严减持新规显威 A股告别“野蛮生长”需更多支持

2017年06月02日 10:2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 

  受证监会出手规范减持行为鼓舞,端午节后的首个交易日(5月31日)沪深股指冲高回落,双双小幅收红。第二个交易日(6月1日)沪指弱势震荡,上证50指数则逆势上扬。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各方的态度——“史上最严减持新政”短期提振市场,中长期有望重塑A股生态。而A股市场真正告别“野蛮生长”,尚需来自制度层面和市场信心的更多支持。

  市场快速响应

  端午节后的首个交易日,A股如约高开。沪深股指早盘涨幅一度双双超过1%。不过此后两市股指震荡回落,尾盘分别收报3117.18点和9864.85点,涨幅分别收窄至0.23%和0.06%。

  截至收盘,两市近1300只交易品种上涨,略少于下跌数量。两市合计成交近3900亿元,较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微幅放大。

  第二个交易日,沪指低开后持续弱势震荡,上证50指数则一枝独秀。截至收盘,沪指报3102.62,跌0.47%;上证50指数涨0.66%。

  A股的这种走势,被视为市场参与各方对“史上最严减持新规”作出的正面回应。

  日前,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从七个方面对原有减持规定予以“升级”。同日,沪深两大交易所出台相关实施细则,通过扩大适用范围、细化减持限制、强化减持披露、严格减持罚则等四个方面对相关制度进行了完善。

  在前海母基金创始合伙人靳海涛看来,这是为了抑制目前股票市场“清仓式减持”“过桥减持”“精准式减持”“恶意减持”等违背证券市场“三公”原则、损害中小投资者和公共投资者利益的减持乱象而出台的一系列针对性限制措施。

  对于上市公司股东而言,根据对估值合理性的判断或自身资金的需求增持或减持股份,本无可厚非。但有机构统计,近7年来A股市场累计减持近7000亿元,累计增持略超2000亿元,前者数倍于后者。

  2015年A股市场从狂飙突进到断崖式下跌。在此期间,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规模高达5000亿元。即使在市场亟须休养生息的2016年,减持规模仍达到约3600亿元。

  在这一过程中,无视证监会三令五申的违规减持,罔顾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清仓式”减持,以及“搭配”高送转和概念炒作的疯狂套现层出不穷。

  从子女上学到移民定居,从置业到理财,五花八门的“奇葩”减持理由背后,一个现象令人忧心:IPO上市令众多低成本持股的大股东一夜暴富,但大股东通过减持获得的现金并未用于再投资或创业。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因此双双面临“失血”。

  去年初新股发行重启,下半年明显提速并逐渐步入常态化,全年新股发行总数达到227只,仅次于2010年和2011年,在A股历史上位列第三。

  观合(浙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王忠波表示,因为历史的原因以及去年下半年以来的IPO常态化,未来一段时间A股或将迎来限售股解禁的高峰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价和市场形成重大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选择在当下出台新政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4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持续弱势调整。沪指经历“五连跌”后,于5月9日失守年线。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等多位业界人士表示,在这一背景下监管层出手对重要股东减持行为进行规范,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遏制非理性减持冲动,防止资金“脱实向虚”;另一方面,提振投资者情绪,为市场重塑信心。

  政策导向:价值投资向前

  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认为,从机构的层面来看,新规对风险投资影响不会太大,对现在市场上比较热的Pre-IPO,则是明确发出要“降温”的信号。

  Pre-IPO是指在企业上市之前突击入股,上市之后解禁期一到立刻减持套现,获得高额回报。这部分投资机构看重的并不是企业的长期成长性,目的是以最短的时间获利套现,短期投机性很强。

  “新规之下,由于减持期限延长、减持比例受限,对Pre-IPO和定增等投资均会产生深远影响。”上述人士说。

  减持套现期限延长,相关机构在投资Pre-IPO企业和参与定增时,需要更加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内在价值,加强尽职调查能力。否则,如果企业业绩变脸,股价走低,则可能被套牢。

  “减持新规有利于抑制投机型、套利型投资行为,促使投资机构进一步坚定长期投资的理念,在投资项目时更加注重公司的内在价值,更加注重公司的成长性。”靳海涛评价说。

  对那些把股市当“提款机”的投机者而言,新规无异于当头一棒。而对那些专注于做好企业的股东,致力于挖掘价值的投资者,以及在股市中相对处于弱势的中小投资者而言,新规的积极作用将逐渐显现。

  记者了解到,新规限制的主要是那些解禁期一到就迫不及待大幅减持的行为,而对于真正想做好企业的大股东而言,并没有太大影响。

  作为天使投资人和母基金管理人,宜信创始人兼CEO唐宁亲身经历过多家企业的发展过程,“企业创始人减持的主要目的,一个是个人生活方面的改善,减持比例很有限;一个是优化个人资产配置,减持通常是一个有规划的、历经多年的过程。”

  唐宁表示,可以从新规中清晰地感受到“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政策导向,大家对资本市场投资应该越来越有信心。

  一家并购定增基金的负责人认为,监管机构发布的减持新规目的在于引导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进行规范、理性、有序减持,促进上市公司稳健经营、回报中小股东、鼓励中长期价值投资,促进投资者回归价值投资。

  新规之下,上市公司大股东和董监高将难以在短期内套现离场,这将反过来迫使其更加专注于上市公司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减持新规对于创业投资基金做出了专门安排,“证监会特别提到为落实创投‘国十条’的有关要求,对创业投资基金的退出问题做了专门的制度安排,并对专注于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创业投资基金在市场化退出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而‘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正是创投基金的本质所在。”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说。

  靳海涛认为,证监会提出要“建立创业投资项目的投资年限与上市后锁定期的反向挂钩机制”,这有利于引导行业进一步加大对早期项目的投资力度,更加有效地发挥创业投资行业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作用。

  价值投资向前,短期投机向后,这是业界从减持新规中读出的政策导向,也是业界对新规能让资本市场更加健康的期待。

  股市或难摆脱“贫血”之困

  天量定增和野蛮减持,被视为疲弱A股身上的两大“出血点”。继今年2月发布《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对非公开发行股票定价、频率和股份数量作出限定之后,监管部门出手对重要股东减持行为进行约束。对于被顽疾困扰的A股市场而言,这无疑是对症下药的“治病疗伤”之举。

  不过,仅仅依靠堵住“出血点”,显然不足以让A股市场完全摆脱“贫血”之困。减持新规能否成为重塑资本市场生态的契机,也尚需实践的检验。

  “最严减持新规”出台后的首个交易日,A股并未出现显著的量价齐升态势,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仅仅依靠一两项政策的变革或完善,难以让持续震荡的A股走出低迷。

  海通证券资深研究员荀玉根表示,减持新规和IPO规模减小,有利于改善股市资金微观供求关系和投资者情绪。但资金、盈利对比关系的扭转,以及市场中期转机的出现仍需要时间。

  在不少从业者看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到了一个转折点,需要从顶层设计上着手改变过去的“野蛮生长”。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了20多年,市场和行业格局需要转变。” 中华全国工商联并购协会创始会长王巍说,体现在两个“打破”,一是打破野蛮生长,向遵守稳定规则和底线转变;二是打破短期投机主义,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转变。

  如果说过去资本市场上的成功是围绕着怎样能赚快钱、多赚钱,那么近些年来已经出现一些这样的投资管理人:他们开始更多考虑社会成就,考虑生态环境,考虑如何通过帮助客户成功而获取基金投资上的成功,这是一种资本市场价值观。

  “证监会减持新规正是建立市场规则和底线的重要举措,让市场回归公众利益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更是打破短期主义的重要举措,抑制以投机为上、套利为上的投资行为,引导和推动资管行业坚持资管的基本逻辑,让坚守资管本质的‘真资管’产品成为市场主流。”王巍说。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一系列政策的陆续出台,2017年的A股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在部分估值“虚高”个股股价持续回落的同时,市场资金开始向蓝筹股“集结”。

  在新股供应增加、高送转炒作降温的背景下,新股与次新股指数前五个月累计下跌超过两成。截至5月末,汇聚众多大盘蓝筹股的上证180指数年内累计上涨5.82%,大幅跑赢沪指的0.44%。同期,创业板指数录得逾一成的跌幅。

  华商基金策略研究员张博炜表示,从前期再融资新政到此次减持新政,政策的方向是希望上市公司聚焦主营业务,引导长期投资。

  “上交所表态称今年将支持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优先股等再融资品种发展壮大,而此类融资手段对上市公司质地要求较高。从这个角度而言,未来内生增长稳健或将逐步成为融资能力的重要基础,行业龙头有望持续享受制度红利。”张博炜说,对于上市公司群体而言,“强者恒强”的格局或将进一步深化。

  除了推进IPO常态化、规范再融资和减持,引领中国股市走出低迷、告别“野蛮生长”,显然还有赖于制度层面和市场信心的更多支持。加快具备长期投资理念的大资金入市步伐,通过鼓励性和约束性举措引导上市公司群体形成长期稳定回报,构建公平市场环境让投资者乐于坚守,方能让A股市场有效发挥为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功能。(记者 赵晓辉 潘清)

【编辑:高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