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第三届海峡论坛11日起举行 两岸草根嘉年华将上演

2011年06月09日 15:4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规模空前的第三届海峡论坛即将于6月11日至17日在福建各地盛大举行。台湾各界踊跃报名参加本届论坛,预计参会总人数将超过1万人,比上届有所增加。

  海峡论坛自2009年首次举办以来,坚持“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题,已成为推动两岸基层民众大交流、大融合的嘉年华,成为汇聚两岸民智、惠及两岸民生的大舞台。

  作为迄今为止两岸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参与界别最广泛、涉及范围最广的民间交流盛会,海峡论坛的“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定位,获得两岸基层民众的广泛认同。

  2009年5月,首届海峡论坛在福建厦门、福州、泉州、莆田举行。包括妈祖信众、延平郡王信众、同乡会、宗亲会、乡镇市民代表、农渔会代表等8000余名台湾普通民众在内,两岸上万名人士踊跃参加了四大板块共18场活动。“我觉得两岸就是要多加了解才会更加相亲相爱。”台湾世界曾氏宗亲总会秘书长曾清诚在参加首届海峡论坛时说。

  海峡论坛开启了两岸基层民众交流的空前盛况,因此也被誉为两岸“草根”之间的嘉年华盛会。第二届海峡论坛,台湾基层同胞参与更踊跃。台湾25个县市、30个界别、上万名民众参与论坛各项活动,其中来自基层的约占80%,来自中南部的约占60%,多数台胞是第一次参加海峡论坛。头一回来大陆的台湾嘉义县阿里山乡的武建刚当时表示:“我要鼓励村民们多多来大陆参加这样的交流,对我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两岸交流,贵在交心。”即将于6月11日开幕的第三届海峡论坛,两岸主办单位增至68家,参与人数规模空前。论坛围绕“聚焦基层、共享成果”的主议题,规划了5大板块、13大项活动;内容更加贴近“草根”需求,包括百个家庭联谊、亲子阅读交流、烹饪大赛、体育竞技、影视展映展播等基层民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其中,台湾特色庙会、台湾县市推介、两岸乡镇对接等活动是本届论坛适应台湾基层民众需求的特别安排。

  回顾两年来的历史,海峡论坛不仅坐而论道,更坐言起行,努力为两岸民众办实事、办好事。这里不仅是两岸民众的大聚会,更是一个关切民生、惠诸民利的大舞台。

  首届海峡论坛达成了一系列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成果,两岸有关团体、单位在推动“三通”、旅游协作、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民间往来等方面,签订了一系列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大陆出台八项惠台新政策,推动陆资入岛和两岸协商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取得实际进展……

  在第二届海峡论坛期间,台湾101个乡镇、500多名乡镇市民代表,与福建107个乡镇签订了117项交流合作协议;两岸航空业者协商同意将两岸航线票价降低10%至15%,闽台业界签订《闽台旅游合作品质保障协议》,推动大陆赴台旅游人数急速攀升。2010年大陆赴台游人数达163万人次,今年则有望突破200万人次。

  “第三届海峡论坛将聚焦民生议题,安排的活动项目更加贴近民众。”据福建省台办主任邓本元介绍,论坛大会之后安排的两岸民间社团15个子论坛,均突出民间主体,让更多的业界人士、基层民众围绕各自关切的民生议题,在论坛大会上表达心声,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论坛期间两岸还将有100余个乡镇进行产业合作对接,在两岸海洋、邮政、金融、科技、商会等界别间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在两岸交流合作发展中凸显福建的先行先试作用。

  自2009年首度举办以来,历届海峡论坛大陆方面都发布了相关惠台政策举措,成为吸引两岸目光的重中之重。海峡论坛也由此成为大陆方面惠台新政的重要发布平台。

  首届海峡论坛期间,交通运输部发布了9项进一步促进两岸海上直航的政策措施;国台办主任王毅宣布了涉及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等8项具体方案;商务部、国台办发布了《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或设立非企业法人有关事项的通知》共10项政策措施。

  第二届海峡论坛,王毅在论坛大会上针对台湾民众普遍关心的商签ECFA问题作了说明,充分释放大陆的善意;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航空运输协会荣誉理事长李家祥宣布,两岸空中航线票价将全面下降10%-15%;在两岸航空运输发展圆桌会议上,中国民用航空局又推出了7项促进两岸航空运输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来自台湾的第二届海峡论坛大会主持人张启恺指出,海峡论坛发布的新举措,往往契合了两岸民众最关注的议题。通过新政策举措的落实,将帮助两岸民众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利好”。

  “用之以持久,资之以不息,则积其小者,必至于大。”前两届海峡论坛,已为两岸民间交流播下千万种子。第三届海峡论坛即将举行,热衷于和平交流、往来合作的两岸同胞对此更是满怀期待。(记者 胡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