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两岸合作现新机 惠台携手促转型

2011年09月05日 09:1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两岸合作现新机惠台携手促转型
惠州西湖平湖。
仲恺大道一角。
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全景。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新兴产业相对传统产业而言,是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建立起来的有望成为支柱产业和对区域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出台,传递出我国从战略层面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号。而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在了惠州市的“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计划中,站在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战略关键点上,惠州能否培育和发展若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将决定其未来产业层次、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全国战略地位。

  -编者按

  今日上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办、惠州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承办的“2011两岸新兴产业合作暨经济转型升级高端论坛”正式拉开了帷幕,来自两岸的300多名政界、业界的代表和专家齐聚“粤东门户”惠州,共商两岸“深化新兴产业合作、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计。

  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作为两岸合作新模式的“三大基地”(“粤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粤台石化合作基地”、“粤台光电合作基地”)在惠州揭牌,以惠台为代表的两岸产业合作将发生一些新的突破,而这些新突破,或将成为提高两岸尤其是惠州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高地。

  优势互补,惠台联手突围产业发展困局

  今年7月20日,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指出将重点发展的领域是高端新兴电子、新能源汽车、LED、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

  “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不仅是惠台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未来两岸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点方向。”对于摆在面前的重大机遇,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表现出了极大的信心,因为,作为两岸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城市,惠州也在“意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定位。

  据了解,惠州目前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粤台合作格局,先后引进台资企业1500多家,合同投资额41亿美元,平均每年新增台资企业82家,新引进台资金额2.2亿美元,成为广东省重要的粤台贸易口岸、台商投资和粤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集聚地。其中,以仲恺高新区为载体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惠州光电产业基地”更是于2010年列入了首批“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如今,TCL液晶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已建成投产,年产液晶模组340多万片,仅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工业销售产值就达1889.2亿元,增长20.3%;科锐LED芯片项目建成投产、LG伊诺特LED项目落户等,光电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结构也初具规模,并带动LED产业向上游的芯片领域扩展。此外,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基础扎实,以德赛电池、亿纬锂能、比亚迪等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也成为发展的新亮点。

  “虽具备了一定基础,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以惠州的光电显示产业为例,相关企业主要位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上游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仍不足,而台湾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优势。”惠州市经信局局长范志益说,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经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基础,享有“电子巢”的美称,并培养了大批国际化精英人才,研发能力较强,能与惠州形成有益补充。不过,台湾产业界目前也面临企业间技术落差缩小、环境变迁带来的成本变化、亟需建立新合作伙伴关系等问题。

  “台湾只要选对方向、找对人,距离下一步的发展并不远。”范志益表示,除电子信息产业外,惠州另一大支柱产业——大亚湾石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了类似的问题,其两大主导项目炼油和乙烯属于石化产业链的上游和中游产业,却缺乏下游端;而台湾石化业目前正面临着岛内原料短缺、供求失衡等问题,双方若能以此次“粤台石化合作基地”建立为契机,互相弥补短板,不仅将解决台湾原料、市场等问题,还将使得惠州石化产业的产业链得以延伸,未来惠台两地联手破解各自产业发展方面的瓶颈问题也指日可待。

  转型共赢,“2+8”现代产业体系下的合作高端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走传统产业曾走过的弯路,要做出惠州的地方产业特色,要让惠台的产业合作走向高端化,并由这股合作热量汇聚成共谋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浪潮。”惠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奕威的话道出了惠台两地新兴产业合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实,陈奕威所说的那股以高端化合作共谋转型的“热量”早已在惠州这片台商投资的热土流动,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影响期,诸多在惠投资的台企便以“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具体实践,为两地合作新模式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据惠州市台办负责人介绍,自1988年惠州第一家台资企业谦德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台商到惠投资创业,但其中多数是来料加工、三来一补的小企业。不过,随着近年来惠台产业合作由低向高发展,惠州一方面加大了对部分在惠台资企业的转型引导,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资时也有选择地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台资企业,并通过产业辐射、集聚和配套,带动了包括本地和台资企业在内的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2011年6月底,惠州市累计引进台资企业1501家,企业数居全省第4位,实际利用台资41.01亿美元。目前在惠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台资企业有60多家,如台湾知名企业台塑集团、统一集团、华通电脑、富士康集团等,其中,台湾华通电子有限公司在四年时间内投资总额从3000万美元增加到了2.3亿美元,而该公司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在业内也属较高水平。

  除了引进资金和技术,惠州市还通过借力ECFA与台资企业一同建设科研机构、培养研发人才。2010年8月“台湾·广东周”期间,惠州就与台湾新竹市签署了友好合作备忘录,并在惠州仲恺高新区与新竹共建“电子信息研究所”,以加强双方在光电、半导体方面的研发合作。而在此次论坛上即将揭牌的省内首个“粤台科技合作与交流(惠州)基地”,就将引进台湾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计划构建3家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15家台资企业创新平台、5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

  “目前惠州已初步形成了‘2+8’主体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当前ECFA时代,为惠台合作创造了基础和空间。”范志益说,惠州形成了以石化、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旅游、现代物流、纺织服装与制鞋、清洁能源等八大产业为重点的“2+8”现代产业体系,台商可充分发挥台、惠两地商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台湾半导体产业、大型液晶面板制造业和电动汽车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雄厚基础和完善产业链,到惠州投资电动汽车、旅游、金融等产业,彼此扬长避短,共推两地产业朝现代化、高端化发展。

  ◀小档案▶

  “2011两岸新兴产业合作

  暨经济转型升级高端论坛”

  “2011两岸新兴产业合作暨经济转型升级高端论坛”于9月5日至7日在惠州市召开。论坛围绕“深化新兴产业合作,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题,邀请国台办、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广东省政府主要领导及国民党高层、两岸经济界知名人士等海峡两岸政企界300余名代表参加,共同探讨关于如何加强内地对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指导和帮扶力度、如何加强对台湾地区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以及如何深入两岸新兴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使新兴产业合作与经济转型升级相互促进,达到两岸发展双赢的目的。

  主论坛从6日上午开始举行,其中包括粤台科技产业合作与交流基地、粤台石化合作基地、粤台光电合作基地以及惠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处挂牌仪式,而三个基地全部落户惠州。当天下午分别围绕石化产业、光电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个专题设立分论坛,由与会专家和业界人士进行学术交流。7日的议程包括召开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理事会议、与会领导和嘉宾对惠州进行参观考察、举办惠州市台协高尔夫球邀请赛和颁奖礼。

  粤台合作三大基地揭牌

  -相关

  在本次“2011两岸新兴产业合作暨经济转型升级高端论坛”上,代表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和发展的“粤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粤台石化合作基地”、“粤台光电合作基地”在惠州揭牌。

  其中,“粤台石化合作基地”将依托惠州大亚湾石化区,以发展石化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作为主线,拓展高附加值的新型化工产品;“粤台光电节能环保合作基地”将依托惠州仲恺高新区,借助其光电研发、产业配套完善、市场空间巨大的优势,重点加强两地半导体照明龙头企业的合作交流,积极拓展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建设LED产业集群;“粤台科技合作交流基地”则鼓励和支持台湾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惠州共建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共性基础平台、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在科技创新及创新成果产业化上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惠州

  半城山色半城湖,惠民之州处处美。秀丽的惠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大亚湾,毗邻深港,素有“粤东门户”之称。现下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并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是广东省重点发展地区。

  目前,惠州已成为国家级石化基地,中海壳牌项目年产乙烯80万吨,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项目已投料试产,即将建设规模为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的二期项目。同时,作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惠州现有电子信息企业1000多家。产业优势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惠州仍实现了11.5%的增长,总量达1290亿元,跃居广东省第6位,进入国务院政策研究院公布的中国城市综合实力前50强排行榜。

  2011年上半年,惠州市经济运行情况持续良好,实现生产总值919亿元,增长12%,增幅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9.4亿元,增长16.4%,增幅高于全省3.3个百分点。其中,石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4.2亿元,增长15.1%;电子产业实现增加值133.3亿元,增长14.1%。同时,消费、出口保持在15%以上的增长水平,政府、企业、城乡居民三大收入高位运行,财税金融形势良好。

  如今,惠州正按照“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广东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等“五大基地”的建设。

  ▶记者观察

  邓红辉

  创造让老百姓

  更有幸福感的GDP

  “幸福感”这个词在全省乃至全国大热之际,人称“惠民之州”的惠州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成为打造幸福城市的明星:继去年被评为201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后,最近惠州再次在这一评选中上榜,排名第8。

  惠州缘何能在全国的“幸福城市大赛”中一再跻身前列?对于这个问题,只要到这个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深入了解,就会释然:“十一五”以来,惠州秉承“两同步”的战略指导思想,的确创造了让老百姓更有幸福感的GDP。所谓“两同步”,指的是“幸福指数与GDP同步增长,经济总量与生活质量同步提高”。

  在确保较高的增长质量的前提条件下,经济增长较快、经济总量迅速做大,对于惠州这样的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二线城市而言,仍然是构建一个幸福城市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十一五”以来,惠州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显然还是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2005年至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实现了五年翻一番的目标,总量从全省第8位上升到第6位;据《2009-2010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惠州进入全球经济增速最快城市前10名。在总量指标和增速指标颇引人注目的同时,另一个反映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更令人欣喜:2010年,惠州专利申请量增幅在珠三角名列第一。

  惠州近五年来的经济增长固然成就可喜,但真正令惠州在全省乃至全国大放异彩的,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其“两同步”的骄人成绩上:惠州快速做大的GDP中,其绿色的成色较重。尽管“十一五”五年来全市石化业发展很快,但惠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兼而得之,使惠州在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全省第一名。

  惠州快速做大的GDP当中,分配的公正程度在持续提高。去年“十一五”期间,惠州在广东省率先建立了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反映一个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也从“十五”期末与全省持平的3.17:1下降到“十一五”期末的2.65:1,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与GDP做大相匹配的,是惠州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在“十一五”这五年期间,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惠州排全国地级市第三位;而在2009年初的全国第二批文明城市评选中,惠州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的佳绩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中求快;在经济质量与经济总量同步快速提升的同时,为一方经济发展热土保持了其原有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在不断做大的经济蛋糕中,努力使蛋糕的切分比原来更趋合理、更趋公正;在“仓禀足”这一底气的支撑下,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知礼节”的和谐氛围——或许,这就是惠州近年来努力“创造让老百姓更有幸福感的GDP”的精义所在,也是其他正在创建幸福城市的兄弟地市可以借鉴之处吧。

  撰文/摄影 张昕(除署名外)

  编辑统筹 杨和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