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东阿美老头目:找回“人类最早成衣”树皮衣

2011年09月20日 15:2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会见到头目要叫FAGI,头目太太要叫FAYI,这是阿美人的尊称。”在拜访树皮衣制作者、台东耆老沈太木之前,导游官忆琴特别郑重叮嘱前来采访的大陆记者团。

  在大门前见到一位身着树皮马甲,头戴树皮帽的老爷爷,大家七嘴八舌地叫开了“FAGI好”。满脸沟壑的沈太木笑了:“我的汉语说得不好,欢迎大陆来的朋友。”

  阿美是台湾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分布于台湾台东县、花莲县和屏东县境内,总人口约18万,是台湾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支。

  76岁的沈太木从1995年起连任台东阿美人都兰部落头目10年,一直致力于复兴部落文化。退休后的他在6年前终于凭借摸索制成“人类最早穿的衣服——树皮衣”。

  坚硬粗糙的树皮化成柔软贴身的衣服,需要经过采集、取皮、刮皮、捶制、定型、缝制几件工序。为了让我们体验“祖先的艰辛”,沈太木特别给记者安排了别开生面的一节课:“剥树皮”。

  手拿锤子,在一段小臂长短、乒乓球粗细的树枝上敲敲打打,不到五分钟记者就觉得手腕有些发麻。沈太木的徒弟SIKI则一边巡视一边喊着:“要不断转圈敲打,均匀用力。”

  一刻钟过后,树皮开始慢慢松动,如同脱衣服一样轻轻一剥,树皮和内干轻而易举地分离了。算一算,已经举锤落锤一千多次了。将整个环状的树皮取下,用剪刀剪开来,再把树皮摊开冲洗晾晒,这堂课才大功告成。

  一张张B4纸大小的树皮,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一块块绿色虎纹状的手帕。沈太木告诉记者,做一件树皮衣服,有时需要上百件这样的树皮拼接,整整做15天。

  听到这话,记者不仅心想:“以前只听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谁知道古人穿衣也如此不易啊!”

  沈太木的小屋子有树皮衣、树皮帽,还有一件独一无二、制作超过一年的树皮婚纱。整件婚纱经过树皮漂白缝制而成,连轻薄的蕾丝都是树皮,令人惊艳。

  2010年台湾颁发“原住民族工艺薪传奖”,沈太木是最年长的获奖者。身着树皮衣的他在领奖时说:“我不知道要留给后代什么,但我知道,只有一个东西对得起祖先,就是我们的文化。”

  沈太木的树皮衣、树皮帽也曾经登上过上海世博会台湾馆的展馆。树皮衣帽也曾经出售给一些博物馆,帽子300至500元(新台币,下同),衣服4000元。沈太木有些羞涩地说,不能卖给游客,因为再做要很多功夫,卖光了就没有东西展览,会不好意思。

  “我做这些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有东西可以传给下一代。”沈太木说,小时候听父亲说过祖先穿树皮衣,可是父亲也没见过,只有爷爷那一代早期还有。因此这件树皮衣是“阿公的礼服”。

  “树皮这么硬,像铁皮一样穿上去怎么会舒服?”沈太木从听到树皮衣的故事就开始琢磨。经过13年的时间,沈太木和妻子终于摸清了做树皮衣的门道。

  树皮衣冬暖夏凉、可清洗,但是取得相当不易:原材料只有构木和雀榕两种,其他的树纤维延展性不够好都不行;制作起来更是费时费力。外形上虽然古朴大方,却囿于材质所以款式颜色单一。最重要的是,树皮衣并没有正儿八经的传人。

  沈太木如今已经教过2000多个学生,但大部分是像记者这样抱着体验的态度,现在部落里跟着学的20多个徒弟也不能确保有兴趣坚持下去。“一件衣服才100来块钱,谁愿意花工夫学这个呢?”沈太木说。

  沈太木有些无可奈何。不过,他略感欣慰的是,现在都兰部落的小学和中学生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手工制作树皮帽的课程。“人类最早成衣”虽然不会普及,却也不再会消逝在历史中。(记者 李寒芳 孟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