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油电价格双涨掀起囤货潮 台湾人的紧日子来了?

2012年04月19日 08:2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台湾电价油价双涨,在岛内引发囤货潮。记者看到,为因应涨价,有市民开始囤积卫生纸、洗漱用品之类可以长期保存的日用品。还有居民对记者表示,粗算下来,各种生活物品都要上涨10%到20%。有岛内媒体分析称,岛内民众囤货与过去消费经验有关。以2008年7月油电双涨为例,当月色拉油大涨六成相当惊人。

  岛内媒体形容,涨价压力让庶民和商家“哀声一片”,台湾人的紧日子来了。

  岛内最大话题

  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4月2日岛内油价上调10%以上。调价前夕,加油站前排起长长的车龙。回想起当时情景,在台北做公关的邱小姐直喊“夸张”。她每天骑机车上下班,车子加油费上涨压力不小。

  更加冲击民众心理的是电价跟着上涨。4月12日台“经济部”宣布,5月15日起全面调涨电价。居民用电涨16.9%,商业用电涨30%,工业用电平均上扬35%。

  油电价格齐涨带动物价全面上扬。无论大型超商、杂货小店齐齐喊涨。也有商家努力让民众“无感涨价”,在分量上下工夫:油条变短,比萨饼上肉块减少,超商里饼干、蛋卷包装缩小……

  商家运营也压力不小。岛内媒体报道,大型百货公司新光三越电费成本将上涨三成,太平洋SOGO百货电费成本每年陡增近亿元新台币。此外,台北晶华电费每年将增加近2000万元新台币,目前先要求员工节流,“再不行就调整房价或者变更餐饮菜单”。

  翻开报纸,每天都有关于涨价的新闻;打开电视,各路名嘴围绕该不该涨争个不休。“涨价”俨然成为岛内时下最大的话题。

  长痛还是短痛

  过去几年,适逢岛内选举密集期,国际油价虽然有起伏,但在选票的压力下,油电价格被当局“冻涨”,岛内物价环境相对温和。如今,台湾当局暂时不再有选举压力,加上近期国际油价涨得太凶,岛内油电企业不堪经营压力,大幅调整能源价格,已是箭在弦上。

  4月16日,台“经济部长”施颜祥公开说明,低能源价格的时代已过去,燃料价格持续垫高台湾电力公司成本,发电成本低于平均电价,台电已累积亏损高达1179亿元新台币,调整电价是合理化行为。

  台当局还指出,动力能源维持在低价位,造成生产生活浪费,调涨价格回归市场,能促使民众形成低碳生活习惯,也迫使厂商产业升级,淘汰浪费资源的产能。

  4月17日,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公布最新预测,侧面支撑当局政策。预测认为,油价电价一次性调涨到位,大体上不会造成持续性压力,通货膨胀能够被控制在2%的温和范围之内。

  台湾知名经济学者朱云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总体上支持当局调价行为。他说,物价已经积累了一段时间没有变化,现在的确需要调整。“已经不涨不行,否则价格累计越来越高。长痛不如短痛。”不过,朱云鹏认为:“一次性调涨引发比较大的反弹。也许,可以采用更为缓和的方式,比如不要一次调整到位。”

  危机中的挑战

  价格调整势在必行,并且按目前情形来看,一次到位的涨价方式几成定局。无论生产或是民生,遭逢如此大幅度价格震荡,“痛”是免不了的,然而各方以危机为转机,才能“痛”得值得。

  岛内媒体报道,台当局已经紧急约谈几大超市和卖场主管,要求后者落实平抑价格措施。此举引来业者质疑,涨价源于当局调涨油电价格,商户经营必须随行就市,如今当局“挑起涨价,又要商家冻涨,这样怎么解释得通?”

  也有“立委”对本报记者表示,不接受“经济部”涨价计划的说明。“没有对民生和经济受涨价冲击进行整体分析,怎么能端出一个涨价计划?‘经济部’也承认,台电管理上有问题,但问题至今没有检讨,就端出连盈余都计算在内的涨价计划,实在有些过分。”

  台当局政策解释显然应该更加到位,倘若应变不力,将面临严重信任危机。

  不过,就大小企业而言,“抗涨”也是调整经营思路的机会。台湾《联合报》介绍,知名面包师吴宝春尽量避免高温炉子冷却再重新启动,大大节约用电量,于是店内60多种面包,在涨价风潮中仍能维持原价,赢得顾客。这便是商家面对涨价反向操作的成功案例。

  油电双涨,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议题。它牵涉台湾社会上上下下,由此引起的纷争一时难以落幕。台湾社会如何走出涨价风潮阴影,从中得到什么经验和教训,值得观察。(本报记者 王 昭 吴亚明)

【编辑:王义铭】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