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岸青年学者聚焦两岸关系制度化建设

2013年03月05日 17: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昆明3月5日电 (记者 路梅)第五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5日在昆明举行。与会学者对两岸交流既有机制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并认为随着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制度化建设需随之加强,并寻求两岸交流合作规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与突破。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鹏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宏观环境整体良好,具备持续开展大交流的条件。但是,两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化水平还不够高,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广度与深度、官方与民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处理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他指出,要持续优化和改善带有深度的交流形式,才能真正提高两岸交流的质量和效益。两岸业已形成的“民间对民间机制”、“两会协商机制”和“党对党沟通平台机制”,在两岸交流合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两岸要持续推进交流合作,就必须促使上述机制不断优化,进入稳中有进的良性循环轨道。

  李鹏表示,“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协商路径应是动态过程,而非静态次序。两岸在经济合作基本实现制度化和正常化之后,理应开始在文化、社会乃至政治领域的对话协商。要动态优化“先经后政”的路径,避免出现“只经不政”、“政经脱节”的停滞性路径依赖。

  他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是一个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此。制度创新是源于两岸交流交往的强大需求,是建立在对增进共同利益的认知和化解利益分歧的需求基础上的。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有机会突破制约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制度瓶颈。

  李鹏还指出,经济领域的制度化最先外溢到什么领域,就应该从什么领域着手进行制度创新。从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制度化的领域路径应该是:从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到两岸社会文化制度化,再到两岸政治安全制度化,最终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整体框架的制度化创新。

  台湾“国策基金会”助理研究员王皓平认为,目前两岸关系似乎走到了“深水区”,这个意思应不是危险之意,而是每跨前一步都要很小心,都要谨慎与斟酌。就两岸关系进一步制度化,他建议从以下方面提升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全面检验两岸签署18项协议产生的成效,并研提后续调整方案,使这些协议落实并发挥实质效果;在政治议题谈判时机尚未成熟时,应稳固前一阶段的交流成果。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副研究员汪曙申提出,两岸执政当局应扮演好两岸关系制度化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两岸关系制度化应以有利于维护一个中国框架为前提。制度建设既要符合两岸关系发展的实际,不滞后、不过度超前,也要发挥前瞻性和规划性,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取得新的实质突破创造环境。

  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大陆研究所博士生朱英嘉认为,两岸的政治对话应越来越多元化,也唯有透过政治对话才能累积两岸政治互信。两岸政治互信基础的机制建立,不能单靠民间力量,而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官方平台和制度化的协商机制。(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