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厦门大学教授:重视文学在民众“认同”中的重要作用(4)

2013年07月18日 16:25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起步时期的余光中并不特别排斥左翼的和社会主义的文学,其文学观念和创作方法总的说倾向于现实主义。而这是和当时大陆文坛(包括厦门文坛)的主要潮流紧密相关的。余光中随即前往港台,并继续创作。这充分说明,尽管遭到人为的隔绝,当事人有时自己也加以否认,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某些传统和资质,还是会随着一些曾亲炙于这一文学传统之中的作家到达海峡彼岸,在那里生根和繁衍。余光中如此,其他众多的台湾诗人、作家何尝不是如此!

  您所提到的文学电影中的6位文学大家,除了杨牧是台湾花莲人外,其余都是大陆迁台作家。他们大多经历丰富,有的甚至一生颠沛坎坷,这是每个人身处其中、无可逃避的“时代”使然,因此他们多具有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式人生。我们阅读他们的作品,观看记录他们文学生涯的影片,不仅玩味他们的文字、文学的才情,同时也要感触他们的内在真实的生命,进而把握文学与时代、国家命运的密切关联。观看他们的人生,犹如阅读中国的现代史一般,我虽然尚未看过电影,但相信这必然是影片的魅力之所在。(《两岸关系》杂志记者丁宇)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