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复兴真的来了吗? 台湾电影做得还是很辛苦

2013年09月18日 09:3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为什么台湾电影“死”了十多年之后,突然会有《海角七号》的大爆发?而爆发过后,票房惨淡、后继乏力的迹象又接踵而至?“台湾电影其实还是做得很辛苦,因为没有找对市场。”台湾著名导演朱延平这样评价台湾电影现状。

  复兴真的来了吗

  台湾电影至少已经走出了最苦的年代。2008年,《海角七号》在岛内卖出5.3亿元(新台币,下同),犹如一道闪电,撕破“台湾电影已死”的漫长黑夜。此前十几年,台湾电影年产量不到20部,年票房不过数千万元。

  《海角七号》之后,同样是本土题材的《艋舺》,在岛内影院打败了美国大片《阿凡达》,其后《赛德克·巴莱》、《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及朱延平的《新天生一对》等,在台湾和大陆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

  和之前的“一潭死水”相比,用“复兴”来形容这5年无疑是合适的。不过,后继乏力的迹象又开始显现。去年,除了一部《阵头》,其他多数台湾影片在岛内票房惨淡;台湾金马奖最重要的几个奖项,也纷纷花落大陆影片。2013年更是一盆兜头冷水,迄今已上市的30来部台湾电影,除了《大尾鲈鳗》卖钱,其他几乎都在赔本。

  2012年的柏林电影节,台湾影片《10+10》展映发布会,侯孝贤、张艾嘉、朱延平、魏德圣等10位台湾地区顶级电影人坐在台上,台下稀稀拉拉只有20来名记者,还多数是中国记者。侯孝贤当时打趣说:“这部电影至少我们自己看着还行。”冷清场面说明,台湾电影在国际上依然式微,影响力还不如80年代的新浪潮电影。

  活路是打开两岸市场

  朱延平说,台湾电影处境艰难,“主要在于台湾人太少,市场太小,现在拍戏成本又贵”,而与此同时,台湾导演却不愿去重视大陆市场。

  “所有香港导演都在北京开公司,台湾大概只有一两个。”朱延平认为,跟香港比起来,台湾拥有跟大陆更加相近的文化,这本是台湾的优势,却没得到善用。

  2012年金马奖因为给大陆影片颁发了多个奖项,绿营政客放话“停办金马”,台湾电影人异口同声怒批政客无聊。在艺术层面上,台湾导演坚决反对政治介入。但台湾电影界的视野和行为模式,其实受到政治环境根深蒂固的影响。“去大陆拍片,会被骂不爱台,我不知道这和爱不爱台湾有什么关系,什么都政治化,我觉得这样缺乏雅量,台湾电影会死掉。”

  不久前两岸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规定台湾开放大陆影片将从每年5部提升到10部,引发政客与一些导演的抗议。他们声称,大陆影片将侵蚀台湾市场。

  “如果他们真的爱台,为什么不去抗议美国?”朱延平说,好莱坞大片现在占台湾市场的87%,几年前更是占到99%。大陆影片目前占台湾市场恐怕不到1%,而且这次开放会换来大陆更多的开放,对台湾绝对利大于弊。

  “我认为,要把台湾跟大陆的电影,从文化先融合,先统一。我们唯一的活路,是打开两岸市场,把内地这么大的华人市场,当作台湾电影的腹地。”

  怎样把牛肉面做成鲍鱼

  如果真要找“仇人”,或许确实该算到美国头上。台湾电影的大衰落始于90年代,美国要求打开台湾电影市场。好莱坞大片势不可挡,几年间把台湾片消灭殆尽。美国人直接控制了台湾的院线,如果哪个影院敢宣传台湾电影,下一部美国大片就不给上,影院就得完蛋。朱延平说,《海角七号》是美国博伟公司发行,《大尾鲈鳗》是华纳发行,“如果是你自己来发,就只有3家5家影院给你上。”

  那么,《海角七号》打破沉寂的奥秘在哪里?朱延平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开始台湾人天天吃牛肉面,突然有一天鱼翅鲍鱼进来了,卖一样的价格,大家当然改吃鲍鱼鱼翅;大餐吃了十来年后,突然又来了一碗牛肉面,就是《海角七号》,“啊,怎么这么好吃?其实只是因为太久没吃到了。”

  朱延平认为,像《海角七号》这样的牛肉面,当然很好,但不能人人都来做牛肉面,那不是长远之计。可是目前多数台湾导演仍然对本土题材趋之若鹜,“《阵头》是什么意思(阵头是一种闽南民俗技艺),《大尾鲈鳗》是什么意思(意为大流氓)?普通大陆人根本不懂嘛,有谁会看?”

  另一位台湾大导演吴念真日前在大陆展出微电影作品时,直指台湾电影“虚弱”,文化和经济底气都不足。朱延平的说法是,台湾电影的商业机制比香港弱很多,文化虽然强一点,但如果没有钱,文化会跟着走弱。曾经占据台湾电影市场半壁江山的朱延平建议,除了要选对市场,台湾电影还必须在商业化方面迎头赶上。(本报记者 王平 吴亚明)

【编辑:郭思远】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