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青年蔡秉宪:时代巨轮影响下的“两岸使者”

2013年11月05日 16:4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从东经121度跨越到东经116度,从北纬25度前行至北纬40度,坐标上可以丈量的对角线他却穿梭了14年。从台北到北京,或迷茫或笃定,或投入或远离,且行且珍惜是他向我们传达的人生感悟。蔡秉宪,一个来大陆求学的台湾青年,渐渐成为服务两岸交流的使者,他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着两岸发展的巨大进步。

  缘起清华 情牵北大——开启“两岸交流之旅”

  蔡秉宪,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本科毕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硕士毕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谈起初次来大陆的经历,蔡秉宪讲到:从小受“大中华”理念的影响,萌生了到大陆看一看的想法,于是1999年便只身来到清华大学。毕业后在世界各地游历期间,他充分感受到了在大环境影响下欧洲社会对“中国热”的追捧。“以前西方人可能只会跟你讲讲功夫,比划两个招式,但是现在就连你走在路上都会有人来问你‘TV’究竟是电视还是电话。”蔡秉宪如是说。这种变化激发了他想回来的念头。然而最终促使他回来的却另有他因。在他的事业做得如日中天之时,他不仅获得了南非政府的推荐,可以向中国大使馆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同时也成功考取了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蔡秉宪又再一次来到了大陆。

  2007年,蔡秉宪来到了北京大学,在这里,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北京大学两岸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主席。“早上6、7点起床,8点多开会,每天都在忙,晚上常常2点以后才能睡觉。不算学习,一天大概有8—10个小时的时间都在工作。虽然每天都感觉睡不够,但还是很开心。”这就是蔡秉宪在担任北大两岸文化交流协会主席一职时的工作状态。2009年以光华管理学院第一名的成绩得到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后,蔡秉宪参与到北大两岸文化交流协会的改组项目中。“从最初的2个人发展到4个人,一年后到1000人,再到2000多人,我觉得从原来的小‘社团’发展成现在的大‘协会’,这一切都要源于两岸有好的发展态势。”

  把最真实的大陆介绍给台生认识,是蔡秉宪在两岸文化交流工作中的重点。谈及印象最深刻之处时,蔡秉宪笑答每一次的活动都让他难以忘怀。“2011年,我有幸参加了‘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活动,当时作为两岸优秀青年代表接受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这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归人过客,或走或留——大陆市场吸引更多台生青睐

  谈到目前有更多的台湾学生来大陆求学时,蔡秉宪认为,现在的台湾青年表现出更踊跃的态度想来大陆发展,这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台湾民意调查显示,想来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远超于想赴美发展的人数。这源于大陆市场蓬勃发展,就业前景也比台湾好,很多台生都会选择早一点来大陆,更方便于日后的工作、生活。另一方面,招聘方更倾向于自己了解的教育领域,因此对大陆学历更加认可,这也促使更多的台生来大陆求学,而像管理、经济、法律类的招牌专业则更受台生们的关注。

  毕业之后是留在大陆还是回到台湾,这成了很多台生的两难选择,真正留在大陆的台湾学生大概只占到30%左右。除了留下来继续深造外,就业也成了很多人的考虑范畴。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会留下来结婚、安家。

  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写道:“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目前有很多台湾学生在大陆逐梦,那对他们而言,自己是一个长居者还仅仅是个过客呢?“我觉得更多的像是一个过客”,蔡秉宪坦言,从众多来大陆求学的台生身上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头顶闪耀着的梦想,还有那些为融入这里的生活而付出的努力。但谈及台湾学生为什么不能长久留下的原因时,蔡秉宪认为“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深入的去思考,去观察,去体会。换一种思维模式,变成‘大陆频道’,就会好很多。”

  两岸的学生交流都是相互的。台湾也在逐步扩大大陆学生赴台学习。这种改变在蔡秉宪看来,是本来就应该要早点做出的努力。“两岸想要扩大交流,就需要足够了解两岸的人才,主要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身上。相对于以往走马观花式的交流,深入的了解更能帮助培养‘两岸使者’。”

  见证奇迹,感悟人生——展望未来两岸发展

  作为一个早期就在大陆留学的台湾学生,对于其他人而言,蔡秉宪可以算是一位“前辈”。他曾在《邂逅北京》中写到:“在我的大学四年中,从2000年开始使用数字BP机,到2001年的文字BP机,再到2002年初班上竟然开始有人使用手机,最后2003年全班同学都有了手机的快速变化,让我亲身经历了大陆飞速发展的奇迹。”那现在对他而言,大陆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一个人的经历跟他的阅历是非常重要的”蔡秉宪思考过后说道,“我很庆幸在当初四年的时间里,就感受到了一个国家10到15年的发展历程。惊叹于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之余,现在看来,我更加感谢自己亲身经历了这个社会变化,做一个努力的参与者要远比雾里看花的旁观者棒得多。”

  在从事服务于两岸交流的工作中,蔡秉宪还有另外两个身份——北京市海外联谊会青年委员及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名誉理事。“北京台联的这个平台非常好,在艺术、文化等众多领域,我们多次邀请两岸的专业人士进行座谈交流活动。通过联谊,大家在交流过后都对彼此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蔡秉宪说道,“之所以多次提及‘深入’这个词,我觉得北京台联未来的工作重心将会在这里,以后可能也会做些更具针对性的活动来推进两岸之间的交流。”

  “我觉得两岸的关系其实很奇妙”,当谈到如何用两种身份来形容两岸关系的时候,蔡秉宪这样说道。“90年代,两岸关系更像是‘穷亲戚’,台湾会觉得大陆这边比较穷,可是大家都是一家亲。到了2000年以后,则变成是‘富朋友’,比较有距离感,更像是一个在自己身边发家致富的邻居。”谈到未来的发展,蔡秉宪认为在未来的10年内,两岸关系应该像是紧密合作的“兄弟”,越来越倾向于“务实”的和平发展。

  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并非难事,但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却不得不让人佩服。对于蔡秉宪而言,长久以来一直从事着两岸交流的工作意味着梦想与坚持。“目前我们正处于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坚持多投身跟贡献于两岸交流,收到的效果肯定会比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显著。一旦错过这个时机,改变的力量跟效果就不会那么的强劲。”

  对于未来,蔡秉宪规划了很多。从北京台联方面考虑,他希望能够更具指标性、针对性的加强两岸深化交流;谈到北大两岸文化交流协会,他认为两岸交流青年是关键,现在的努力是在为日后的发展培养中坚力量;而说到对自己人生的展望时,蔡秉宪笑言会“跟着走”。“可能当我能做的都已经做尽了,两岸交流的关键期也已经完成了,我才会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但无论我将来做什么,我也会一直关注着两岸的发展,这已经成了我的一份牵挂。”(中国台湾网记者 吴晓寒)

  记者手记:

  初次约见蔡秉宪之前我就在想,他究竟长得什么样,因为韩国有个明星叫李秉宪。干净、儒雅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不同于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绿草,他更像是一块散发着淡淡芬芳的皂品,很舒服,不油腻。丰富的泡沫是他为此付出的努力,每一个泡泡都承载着他的希望与愿景。付出的越多,他自己就会越变越小,就像现实生活中他是真的没有自己的休闲时间一样。随着访谈的深入,我看到了一个坚定的他。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他更像是一个微小而执着的萤火虫,在黑夜里寻找着志同道合的伙伴,点点萤光足以照亮前方。很多人只看到萤火虫闪着光,却没有看到那亮光背后拼命煽动的翅膀。这就是蔡秉宪,一个在两岸交流道路上不遗余力奉献着的美好使者。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