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岸企业家峰会2013紫金山会议发表共同倡议

2013年11月05日 18: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南京11月5日电 2013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5日下午在南京闭幕,并发表《两岸企业家峰会2013紫金山会议共同倡议》,全文如下:

  2013年11月4日至5日,两岸企业家峰会在南京举办2013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来自海峡两岸的600位知名企业家、工商团体负责人、财经学者,围绕“两岸产业合作新局:挑战与对策”主题和“两岸经济转型与产业合作”等7个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以下共同倡议:

  一、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开展宏观政策对话。推动双方经济领域高层次对话,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动荡的冲击与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依托两岸市场,整合双方优势,不断完善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加强两岸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促进两岸在各自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振兴计划时充分考虑对方需求和关切,实现双方协调包容发展。传递企业家声音,整合各方意见,力争把峰会建成两岸经济合作的民间最高智库。

  二、密切沟通决策部门,及时反映业界呼声。完善峰会与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及其下属工作小组的衔接机制,实现分工合作、相互促进。向两岸决策部门报告两岸企业家提出的意见建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提请两岸有关部门重点关注企业家交流合作中遇到的具体、实际问题,采取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解决措施。

  三、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创双赢发展局面。发挥大陆在市场、劳动力等方面与台湾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互补优势,促进两岸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企业提供更优质资源。引导两岸企业积极适应大陆和台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共同推进转型升级。开展大陆对台经济交流与产业合作先行先试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衔接合作。期盼创造适当条件在南京筹建两岸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合作示范区,努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两岸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以及区域合作的重要示范平台。

  四、扩大产业合作领域,提升产业合作水平。全面推进两岸能源石化装备等传统产业、信息(资讯)家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及文化创意、生物科技、健康照护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合作,推动两岸在产业链上科学分工,发挥优势。推动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信息(资讯)化在各产业中的运用,实现产业和金融业互动发展、信息(资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两岸在共通标准、自主品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合作,促成两岸产业向价值链顶端延伸,共同提升国际竞争力。

  五、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增强两岸业者责任。发挥两岸企业家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的先行作用,关注两岸成长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积极鼓励和扶持两岸业者广泛参与两岸经济合作,使更多的业者受惠,使两岸民众受惠。鼓励两岸企业家热心公益和慈善事业,危难之际共同扶持,善尽企业的社会责任。

  六、推进双向投资项目,落实峰会各项成果。持续跟踪峰会所达成交流合作协议进展,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促成协议给两岸企业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协助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双向投资,鼓励共同发展。鼓励和协助两岸企业联手“走出去”,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七、推动两岸峰会交流,完善峰会制度建设。加强双方峰会理事会、秘书处之间的业务沟通,继续举办每年一度的峰会年会。峰会特聘专家、各产业合作推进小组之间视情开展更多日常交流,及时把握两岸宏观经济动态及产业发展动态,明确合作方向。双方峰会要继续吸引更多两岸企业家加入,汇集多方力量,做好会员服务,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峰会知名度和声誉。

  八、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促进两岸共同繁荣。促进两岸已签协议和达成共识的落实,加快推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机制化、自由化步伐,提高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平。推进两岸共同市场建设,加快经济一体化,共同参与亚太区域经济整合和产业升级,增强两岸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不断取得更大进展,增强中华民族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

  双方理事会肯定过去4届紫金山峰会为本届“升级版”峰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良好基础,感谢两岸企业家和相关单位为峰会举办作出的努力,希望通过本届峰会达成的成果和上述共同意见,推动两岸企业家峰会及年度峰会成为两岸以企业家为主体的高端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密切两岸经贸往来,深化经济合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更积极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双方理事长决定于2014年下半年在台北召开2014两岸企业家峰会。(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