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郭正亮:台面对大陆与美日博弈战略选择有4原则

2013年12月09日 11:08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台湾《美丽岛电子报》副董事长郭正亮撰文,原题《中美日博弈下的台湾策略》,全文摘编如下:

  11月29日,美国国务院突然建议美国商业航空公司尊重中方要求,在进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时向中方提交飞行计划,虽然美国政府强调,此举纯粹基于旅客安全考虑,并不意味美国接受中国防空识别区,但对比日本政府坚持日航不向中方通报飞行计划,已经凸显出美日分歧。11月30日,美国联合航空、美国航空、达美航空证实,已经按照美国政府建议,向中方提交飞行计划。

  美国突如其来的让步,让日本有点措手不及。安倍首相12月1日不得不迂回表示“已经通过外交途径确认,美国政府并未要求民航通报飞行计划”,明眼人都可看出,安倍的强颜自我辩护,只是为了掩饰日美分歧而已,但日本媒体显然已经难以忍受。《日本经济新闻》即表示“美国政府区别军机与民航机的态度,让日本政府感到困惑”。代表右翼的《产经新闻》更直白指出“美国此举给日美联合对抗中国泼了盆冷水,日美步调不一致必然有利于中国”,甚至还谴责美国说“政策总是摇摆不定的欧巴马政权,应对方式让人产生疑问”。尽管美国已经让步,日本政府并不打算改变立场,仍将继续要求日航不要向中方提交。

  尽管美国把美日同盟看成东亚最重要的军事盟邦,但美国和日本的国家利益仍然未必一致,仍须权衡美中战略合作的全球布局。针对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美国最后选择在战略(政府立场)上说不,但在战术(民航立场)上尊重,美国在战略和战术诉诸两手,固然使全部说不的日本政府感到尴尬,却让一开始也同样诉诸两手的马政府,意外转危为安。

  11月23日大陆无预警宣布划设东海识别区,立即引起日美两国强烈抗议,美国更以白宫、国务院、国防部同时召开记者会的罕见方式表达反对。但马刚因为9月马王政争失败,民调正陷入空前低迷,不管是推动ECFA后续谈判,或是期待明年习马会,都需要争取大陆善意,自然希望两岸以和为贵。

  结果马只以“感到遗憾”表达温和抗议,更在隔天国民党中山会报上表示“防空识别区不涉及领空问题,更与领土主权无关,大陆识别区与我方重迭范围很小,不会影响台军演训”。马态度既已明朗,“交通部”随即跟进,尽管台日韩都和大陆识别区互有重迭,但相对于日韩明确表示拒交飞行计划给大陆,台湾却表示将和新加坡和菲律宾一样送交。

  就在马低调回应之际,却传来11月26日美国B-52轰炸机未知会大陆闯进东海识别区,消息传来,立即引发强硬派抨击。《自由时报》发表“台湾不可沦为民主阵营之敌”社论,痛批马“降中抗美”。民进党主席苏贞昌也批评“马没有善尽国家元首维护国家主权的责任,难怪许多国人会质疑马亲中”。11月28日,在野党“立委”霸占主席台抗议马软弱,随即由朝野党团发表共同声明,要求政府“严正抗议中共当局片面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行为,并应与区域友邦一致行动,不向中共当局递交飞行计划书”,连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也和马唱反调。

  马不得不召开“国安会”,并由“行政院”响应表示“大陆宣布识别区事前未与我方咨商,我方将循管道向陆方表达严正立场”、“台军执行海空安全任务,绝不因大陆设立识别区而有任何改变”、“交通部将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相关规定及实务,基于民航公司请求及保障旅客飞航安全,办理民航机飞航计划之代转通报业务”。尽管措辞略有调整,马仍坚持立场,并未改变“两岸以和为贵”基调。

  马坚持提交飞行计划给大陆,坚持不升高两岸对峙,眼看很可能因为中日升高冲突陷入更大困境。孰料事态急转直下,11月29日,美国政府突然决定建议民航尊重中方,不但及时缓和了中日韩紧张情势,同时也帮马政府解了围。

  11月23-29日因为美国出手解危导致情势逆转,马在一周内转危为安,这个戏剧化过程,凸显出台湾面对中美日博弈的策略选择问题,值得进一步深思。

  马坚持识别区不等于领空或主权,坚持区分政府与民航,坚持两岸以和为贵,最后证明也符合美国政府观点,这凸显出向来被大陆视为“亲美和中派”的马英九,确实比“逢中必反”、甚至不惜亲日的苏主席更了解美国思维。

  事后总结,台湾面对中美日博弈的战略选择,可以归纳出四个原则:

  一、中美合作有利台美和两岸合作,台湾应乐见中美合作。

  二、面临大陆对台施压,台湾要优先选择美国作为平衡者。

  三、台湾要区辨美日分歧,表态支持美国,同时区隔日本。

  四、平衡大陆施压,不宜引进日本势力,只会恶化两岸矛盾。

【编辑:杜静】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