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刻刀上的那一抹乡情:木雕促闽台交流

2014年04月18日 15:32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刻刀上的那一抹乡情:木雕促闽台交流
郑春辉正在雕刻木雕作品。

  法国著名艺术家、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过:“美丽的风景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的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的思想。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品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受到罗丹这位艺术大师的深刻影响,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刻刀下的每一幅木雕作品,无不匠心独运,雕工精美,不妨看一眼他的《清明上河图》《家园》《故乡》等,总能带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并让你从中参悟出思想之光与意境之美。

  走进莆田探访这位艺术家,将他的作品细细瞧上一遍,便会发现这些精美绝伦的木雕,无不散发着闽台相近的民风民俗,以及那两岸割舍不掉的浓浓的乡音乡情……

  为台商代工“恭喜匾”数千幅留住乡情记住乡愁

  出身莆田农家的郑春辉,自幼喜爱绘

  画,又酷爱诗词。一开始他为附近的寺院作壁画,后来拜师学艺雕刻神桌、护栏,之后他进入了泉州雕刻厂系统学习雕刻。从雕刻厂“毕业”后,有一回,他替一位台商设计雕刻《百骏图》,因为构思精巧、雕工精湛,拿到了2万元的雕工费。可出人意料的是,没过多久,这位台商将《百骏图》转手后,却卖到了80万元的高价。

  这件事带给郑春辉更多的思考,“我们不能光停留在雕刻环节,而要寻找一条独立设计、自主经营的路子”。于是,郑春辉四处筹资,于1993年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出于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眷恋,郑春辉刀下的一尊尊作品,常常结合诗词韵意,呈现出山水田园的意境与灵性之美,一改传统“人物造像”所固有的那种单调。没想到,因为有了意境与灵性的注入,他的作品一下子就打开了台湾市场,畅销于苗栗、南投等地,郑春辉赚来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从《八骏马》《大展宏图》《双龙戏珠》等

  传统题材,到《故乡》《庆丰收》《月是故乡明》等田园山水题材,郑春辉的作品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台湾订单。他告诉记者,从1993年至2006年的10多年里,他陆续为台湾客商代工完成“恭喜匾”等作品达2000多幅,涉及建筑人文、风俗民情等。

  为了牢牢抓住闽台习俗相近的特点,郑春辉以台湾桧木为原料,勾勒具有闽南浓郁特色的乡村美景,营造了别具一格的意境。其中的一幅作品《家园》,将闽南传统村落的神韵刻画得淋漓尽致:夕阳西下,在一处院落里,妇女收起晒了一天的稻谷,劳作归来的母亲赶着为啼哭的婴儿哺乳,而一旁的孩子埋头做着作业,老人们在悠闲地下棋……

  收到这样的作品,不少台湾客商都会触景生情:“这就是记忆中故乡的模样。相似的闽台习俗呈现,就好像看到了久违的故乡,思乡之情难免涌上心头,这刻刀刻进了我们心里。”

  一尊又一尊的作品受到了无数台胞的厚爱,“莆田阿辉”的称呼在两岸木雕界不胫而走。更多的台商慕名而来,有的还带来上等沉香木让他帮忙设计雕刻,《家园》《庆丰收》《牧归》等乡村题材系列作品接连推出,不少作品还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3D版”《清明上河图》寄寓两岸团圆

  画卷、刺绣、浮雕……自古到今,艺术家们运用不同形式、不同版本演绎了风格迥异的《清明上河图》,而郑春辉却硬是把这幅传世画作“搬”到了千年“樟木王”上,打造出了“3D版”的《清明上河图》,创造了一项全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的木雕”,长12.286米、高3.075米、宽2.401米。

  走进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展厅,香气扑面而来,顿觉神清气爽。郑春辉说,这个作品正面雕刻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全图,再现了宋都汴京的繁华热闹景象。“上面雕刻的人物有550多人,每个长约一寸,车轿20多乘,船只20多艘,屋舍楼榭更是不计其数。”郑春辉说,整幅作品采用镂空雕、透雕、浮雕和莆田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创作而成。

  走到另外一边,记者看到,作品背面雕刻的是乾隆年间的清宫画院版《清明上河图》。工作人员介绍说,它主要采用浮雕手法进行雕琢,展现清朝时期江南一带的景色,以汴京城郊的风景起笔,沿运河过虹桥,直至西部城郊,涵括山川、城墙、街巷、桥梁、房屋和店铺等,可谓包罗万象。

  “创作这尊作品最难的莫过于整体布局,要把原画的长度放大一倍多,高度扩大6倍,这对木雕的空间布局把握是个特别大的考验。”郑春辉坦言,木雕做的是减法,容不得半点差错。于是,郑春辉开始了对古典名作的临摹创作,既要把握原画精髓,也要在传承与创新上寻找平衡点。

  就这样,一刀一刻,一点一滴,郑春辉带着20多位技术人员,历经10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把《清明上河图》“刻画”进了木雕里。

  “宋代的《清明上河图》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清版的《清明上河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郑春辉感慨地说,将二者合并雕刻在千年樟木上,习习展开,穿越时空阻隔,共同呈现了宋清两代的繁华景象,希望借这个作品寄意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在两岸间永续传承。

  这些日子,郑春辉还忙于筹备开设私人博物馆,展示毕生的木雕作品。“透过木雕,要让人们看到乡村之美,记住乡愁,留住民俗。”郑春辉表示,希望更多的台湾客人到莆田走走看看,让木雕技艺在两岸得到更好的传承。(记者李向娟 通讯员 林剑冰 文/图)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