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管:同根同系的闽台音乐姊妹花

2014年08月21日 15:34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北管:同根同系的闽台音乐姊妹花
两岸艺人在泉港同台切磋北管技艺。

  “台湾的北管源自闽南,但它又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近日,在第二届海峡传统文化北管学术研讨会上,台湾汐止乐英社社长詹光明说,此次台湾交流团来了12人,除了学术交流外,还进行了专场演出,现场展示北管的魅力,同时吸收泉港北管的艺术养分。

  北管,又名小调、小曲等,是一种丝竹音乐,明清时期在江淮一带盛行,后来传播到泉州泉港区,成为当地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为了与泉州当地的南音区分开来,当地人将其命名为北管。17世纪,北管随着泉州人迁台,传到宝岛台湾。2006年,“泉州北管”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泉州师范学院曾华宏教授介绍,北管目前主要流行于闽南和台湾地区,分别称为“泉州北管”和“台湾北管”。北管的主奏乐器是京胡、笛子,特色乐器是尺胡、双清,代表性曲目有《采茶》、《玉美人》、《拾相思》等。

  北管音乐对台湾音乐和民间风俗影响很深,至今仍常见于迎神赛会、阵头,以及歌仔戏、布袋戏表演。

  泉州师范学院教授李寄萍认为,泉州北管和台湾北管同根同系,是一对同树异枝的音乐姊妹花,根在大陆,花开两岸。近年来,北管备受两岸音乐界人士关注,成为传统音乐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眼下,北管老艺人年纪都大了,而北管表演的收入微薄,主要靠民间丧礼、通宵伴坐演唱而来,无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作为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北管》代表性传承人,刘宗训担心北管传承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他呼吁两岸要携起手来,采取有效措施,将这项非遗文化代代相传下去。

  泉港区文化馆馆长黄嘉辉表示,泉港北管的保护与传承体现在生态保护和传统技艺传授上。闽台北管同树异枝,相同或共通的地方很多,可以互相吸收借鉴,而对两岸北管音乐的保护和传承进行探讨,将推动北管音乐向深度发展。

  (记者刘益清 文/图)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