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部落里的文化人

2014年10月31日 09:0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台湾部落里的文化人
希巨·苏飞在工作室接受记者采访。
希巨为部落老兵创作的雕塑。

  文化的空间不仅仅是校园、舞台、美术馆,祖母的手工、身边的山海、传统的生活方式里都深藏着文化的血脉,尤其对于被工业文明压迫的乡村来说,要想重获生机,新大楼不如旧文化。

  台湾几年来一直在推行“乡村活化”,重塑乡村文化是其中重要一环。台东,都兰部落,不仅是台湾的乡村,也是台东的乡村,山脚下,海之滨,青山悠悠,海水连天,是阿美人的家园,世代在此狩猎捕鱼,歌舞欢庆。记者今年9月底来到都兰部落,却是街巷空寂,唯有阳光热烈、涛声喧响,城市对年轻人的磁吸效应早已抵达部落。在台东生活美学馆许嘉绮小姐的带领下走入废弃的都兰糖厂,从台北返回部落的希巨·苏飞以每月1万元新台币租下此地作为自己的木雕工作室,他的作品无论抽象或实用的日用品,都粗犷厚重。记者指着一张由原木、麻绳、竹子制作的有弧度的大床问:“这样的床在现代生活中方便使用吗?”希巨·苏飞说:“这是过去部落家家都有的,面对大海放在屋檐下,晚上躺在上面聊天。”“现在呢?部落里买你的床吗?”“不买,现在都用塑胶的了。”我看着不菲的定价说:“也买不起吧?”希巨·苏飞平静地答:“是,部落里的人买不起,买塑胶的更便宜。都是一些做工程的朋友买。”“那你如何看待部落的用品现在部落人反而不用了呢?”答:“没办法啊,就是这样啊。”

  日用品更新换代的确是“没办法”的事,但如果隐身其中的手艺失传便是文化的断裂。与山林为伴的台湾原住民,木雕是他们祖辈传承的谋生本领,触手可得的木、竹、麻和海里的漂流木,经由他们的手变成床、桌、凳、门、窗等,而且雕上图腾或鱼鸟花草,是部落的标记也是爱美天性的释放,这些过去寻常的用品,凝聚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其雕刻图案也凝聚着部落的传说、历史、审美。希巨·苏飞说:“我的作品就是和老人们喝酒聊天时,听老人们讲‘很久以前’,脑子里就有了形象。”

  虽然部落的年轻人都成了都市生活的追赶者,部落的屋檐下摆放的也是塑胶桌椅,但好在还有希巨·苏飞的这个木雕工作室,收藏着部落原有的色彩、符号、生活,成为联接过去与现在的一环,令人有一个点可以追溯昨日,思考未来。希巨·苏飞当初从台北回到都兰部落时,到处拣木头,家人骂他“不赚钱”,他说:“我还是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这一生能留下来的事情。”除了传承部落文化,希巨·苏飞还令部落里消失的一群人重回同胞视线,他们就是台籍老兵。当他在部落里遇到大陆口音的老人时,非常惊奇,从他们的口中才得知,国民党当初从部落征兵到大陆打仗,把山海之间的阿美青年投入内战战场,其中幸存下来的人大多数留在大陆,也有的回到家乡都兰,却难再融入自己的家族部落。希巨·苏飞把这些人的故事告诉一位纪录片导演,并和导演一起到大陆追踪台籍老兵的命运,拍成纪录片《路有多长》,为这群被社会遗忘的人传出声音。

  相较于在台北的建筑工地赚钱,回到都兰部落的希巨·苏飞建立起更有意义的生活,他做木雕,参展,歌唱,组建剧团,将沉寂的部落文化一点点发挥出来,成为部落里的文化人。虽然他赤脚、黝黑、寡言、嚼着槟榔,不符合一般文化人的样貌,但作为部落的子孙,他却是这片土地上文化最好的传承人,那些文化不是他学习来的,而是伴随着他的成长,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而他对文化的推广不需教室、不用宣传,他生活在部落里,用部落原生的手艺赚钱,吸引包括像我们这样的大陆人来探访,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文化传播。

  一块粗砺的原木,被希巨·苏飞雕了一群扭曲挣扎的面孔,其上是一双巨大的翅膀,“在我们的传说里,翅膀会带着死在异乡的灵魂返回家乡”,希巨·苏飞说。这是他献给被抓往大陆的同族长辈们的作品。(记者 陈晓星文/图)

【编辑:丁文蕾】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