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陆学者: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新常态是小步慢进

2014年11月07日 14:42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大陆学者: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新常态是小步慢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彭维学在“1995-2015: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全国台湾研究会举办的“1995-2015: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7日在云南腾冲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彭维学在会上发言指出,两岸关系朝有利方向发展的大趋势持续深化,小步慢进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常态。

  彭维学指出,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台独”势力缓慢发展、两岸关系逐步缓和、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形势相比,1995年以来的两岸关系呈现明显不同的发展轨迹。

  彭维学认为,近20年是两岸关系跌宕起伏、曲折前进、最终实现和平发展的转折期,也是两岸关系战略环境深刻变化、大陆对台战略思维不断创新的调整期。20年来,两岸围绕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国家统一方向进行尖锐复杂的“统独”对决和民心争夺,大陆牢牢掌握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

  一、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由对抗冲突跨入和平发展初级阶段,但两岸政治僵局未被打破

  彭维学认为,1995年以来,两岸关系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政治震荡和政治对话交错期(1995-1998年,以反对李登辉赴美进行分裂活动为节点)、高度紧张期(1999-2002年,以反对李登辉“两国论”和陈水扁“一边一国论”为节点)、高度危险期(2003-2008年,以反对陈水扁“公投制宪”、“终统”、“入联公投”等“法理台独”为节点)、和平发展期(2008年迄今)。

  彭维学指出,2008年马英九主政台湾以来,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进入“柔性对抗、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但局限性仍较明显。两岸关系因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互访出现小高潮,但因“反服贸学运”出现波折,“政冷经热”、“政经背反”现象未根本扭转。

  二“台独”淡出岛内话语体系的趋势愈益明显,但“台独”仍是台海和平与国家统一的现实威胁

  彭维学认为,“台独”实力历经李登辉主政时的迅速成长期、陈水扁主政时的恶性膨胀期,走向2008年以来的低谷爬坡期。“台独”论述在岛内话语体系中的独大地位,逐渐被“和平发展、合作双赢”的主流论述所取代。

  继李登辉公开宣称“‘台独’是个假议题”、陈水扁承认“‘台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苏贞昌声称“不走‘台独’回头路”之后,尽管民进党不敢、不愿、不会放弃“台独”立场,但“台独”空间受到全方位挤压,这是不以“台独”势力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

  但应该理性看到,民进党作为“台独”势力的总代表,仍具有重新上台执政的特定环境、社会基础与政治实力,我们所面临的反“台独”任务依然任重道远。20年来,民进党基本盘迅速扩张,遭受2008年“总统”选举重挫后缓慢恢复,钳制两岸关系的能量增强,夺权欲望膨胀。“台独”论述不断进行策略性调整,逐渐向“独台”论述靠拢,欺骗性更强。

  三、台湾民众对大陆心态积极面开始展现,但“恐共化”、物质化、“岛民化”特征明显

  在“陆强台弱”差距拉大、大陆争取台湾民心坚持不懈、两岸关系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更加清醒、正面看待大陆和平崛起的大趋势,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不断强化。

  但台湾民众对“主体”、“尊严”、“安全”、“利益”的追求,超过了对两岸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的支持,其对大陆的心态仍以消极面为主。这些负面心态弱化了大陆对台吸引力,阻碍了两岸互信的提升,增加了两岸关系“由经入政”的难度。

  四、两岸关系朝有利方向发展的大趋势持续深化,小步慢进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常态

  彭维学总结,20年来,国际格局、两岸格局、岛内政局已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不利于“台独”势力扩张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强。

  他认为,目前,影响两岸关系的积极因素增速总体超过消极因素的增长,大陆对台工作所面临的总体形势比20年前明显好转,这决定了2016年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上台执政,都难以改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两岸短期内通过政治对话来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签署和平协议仍有较大难度,但两岸和平发展格局出现重大逆转的可能性不大,仍将维持小步慢进的既有态势。(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杰)

【编辑:杜静】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