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用琉璃表述情感 访琉璃工房创办人张毅与杨惠姗

2014年11月13日 09:3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用琉璃表述情感访琉璃工房创办人张毅与杨惠姗
张毅与杨惠姗。记者 孙立极摄

  “为什么会选择琉璃?”从1987年起,琉璃工房创办人张毅、杨惠姗被无数次问起这个问题。

  也难怪,一个金马奖最佳导演、一个最佳女主角,突然放下正在巅峰的电影事业,走入完全未知的琉璃世界。这显然不是握有几分胜算的命运赌注——初创时,他们赔进全部积蓄,没有收手;押上爸爸和哥哥的房子,没有收手;最窘迫的时候,负债7500万元新台币。

  “最初为了一个单纯的期许,创作中国的玻璃艺术品。”因为得知这些艺术品来自各国,惟独没有中国。27年后,在台北近日的一场文创产业论坛上,张毅说,一个民族不管物质有多发达,没有文化,就没有尊严。而琉璃工房的信念是“永远不断地创作有益人心的作品”,表述我们的文化、思想、情感。

  一路走来,不变的是激荡于心的情感。在介绍琉璃工房的作品前,张毅和杨惠姗展示了一张汉代耳杯的图片。1990年,当他们倾家荡产研制玻璃脱蜡铸造法时,偶然发现,一直以为源自埃及的技法,原来在中国汉代就已运用娴熟——河北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里,两只琉璃耳杯就是以脱蜡法铸造的高铅玻璃。

  “羞愧又震惊”,张毅这么形容自己的心情。此后,他们多次展示耳杯的图片。这对耳杯,成为琉璃工房文化情感的归属象征。

  面对中国琉璃曾经的辉煌与现实的落后,张毅自问,“作为一个血液里有易经、论语、道德经、庄子的后代,我们预备走到哪里去?”一件件作品宛如一个个脚印。既然命名“将进酒”,就不能是随便哪个酒杯,而是商代青铜、宋朝汝瓷,而是李白的酒中有诗、苏轼的把盏问天。这一组铜觚造型的琉璃作品,2001年成为第七十三届奥斯卡奖入围嘉宾的礼品。

  艾米尔·加莱、藤田乔平……他们向大师学习致敬,也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养分。1996年,杨惠姗第一次到敦煌,她说她真想也有一个佛窟,一辈子作一个造佛像的佛师。2000年,她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以敦煌第三窟的壁画为样雕塑了一尊千手千眼观音,预备用18年时间用琉璃烧制而成。“她可以连续雕塑三天的时间,不眠不休,直到两眼刺痛”,张毅称赞杨惠姗,温柔外表下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琉璃要经1400度的高温烧灼,“烈焰,将杂念都净化得透明”,但同时,“彩虹易散琉璃脆”,创作过程宛若禅定。1998年张毅突发心肌梗塞,走过死亡的边缘,他创作了《自在》。2013年,张毅又一次重病,手术成功后,他创作了《焰火禅心》——粗粝如岩石的表面,迸发出一朵朵的中国菊、鸢尾、牡丹……

  失败与波折就是人生的烈焰。张毅说,“杨惠姗在电影圈11年,什么名利都见过了。我们想知道有没有更永恒的。”

  “我们不能矫情说,一点不在意赚钱,但我们更关心今天社会发生了什么,我们能给予什么,如何重建我们的文化价值,传递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张毅说。(记者 孙立极 李炜娜)

【编辑:丁文蕾】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