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柯文哲从“政治素人”到“政治红人”能走多远

2014年12月05日 13:31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原为台大医院创伤部主任的柯文哲,常自嘲在台大人缘很差,若票选台大医院院长都未必选得上,但他却在蓝营大本营台北市,以无党籍身份参选,横扫85万多票,超过重量级国民党参选人连胜文24万票。“柯文哲现象”成为岛内选后总结的热词。从毫无从政经验的“政治素人”,到现在炙手可热的“政治红人”,柯文哲的转型之路伴随各种争议,未来他将如何施政,如何处理涉及两岸关系的议题?

  与政治的渊源由来已久

  现年55岁的柯文哲出生于新竹县,毕业于台大医学系,在医学领域成就非凡,以全台第一名成绩通过医师考试、是台大医院史上第一位专责重症加护的医师、被称为台湾器官移植叶克膜技术第一人。其妻陈佩琪是小儿科医生,与柯育有一男两女,其长子患有亚斯伯格症(一种没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症)。

  2006年,台中市长胡志强的妻子邵晓铃因车祸陷入深度昏迷,柯文哲率领急救小组将被多数医生认定“不可能存活”的邵晓铃救活。2000年“连胜文遭枪伤事件”中,柯文哲指挥的外科急救团队又将“只有百万分之一存活希望”的连胜文救活。接连在蓝营政治人物身上创造医学奇迹,令柯文哲一度被称为“蓝营福将”。

  但事实上,柯文哲与绿营更为亲近。早在1994年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时,柯文哲就是扁医界后援会干部。2000年,柯文哲又担任陈水扁竞选“总统”台大医院后援会召集人。蔡英文竞选2012年“总统”时,柯不仅为蔡组织竞选后援会进行募款,还担任“小英之友会”常任理事。柯文哲曾多次批评国民党,宣称与民进党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台湾人要做台湾这片土地的主人”。2012年柯文哲加入陈水扁民间医疗团队并成为召集人,主张应让陈水扁保外就医,成为最激进的“挺扁医师”。2013年,柯文哲还参加所谓“908台湾国联盟”所发起的“511新国名运动大会”,公开支持“台湾共和国”并制定新“宪法”,最后还加入撕毁身份证的行动。

  “绿色倾向”据说缘于柯文哲的家庭背景。他的祖父出生于日据时期的台湾,不仅曾在日本殖民当局中担任过公职,还曾改姓氏为“青山”。不过,柯文哲对此并不在意,曾公开宣称,他祖父出生就是“日本人”,因此在选举中被前“行政院长”郝柏村批评为“皇民化后代”。

  “大批国民党,小批民进党”

  因其医学院教授的身份,柯文哲被学生们称为柯P(取Professor之意)。据称,他真正参与到政治之中,是“一转念之间的事”。2011年,台大医院发生误植艾滋病器官丑闻,柯文哲因此被“监察院”弹劾,随后又因涉及挪用“国科会补助款弊案”被约谈。经过这一系列事件,柯文哲成为媒体宠儿,不断发表政治言论,曾开玩笑说“失业就去选市长”。今年1月,柯文哲正式宣布参选台北市长。

  台北市长选举的选前民调显示,大致以60岁为分界点,高龄选民比较喜欢连胜文,年轻族群比较支持柯文哲。岛内评论人张铁志称,今年台北市长选举是一次“新旧世代价值”的对抗,相较于连胜文彻底代表旧的过去,柯文哲的形象刚好镶嵌在转型的门槛上。也有岛内分析称,柯文哲采取“大批国民党,小批民进党”的策略,看在媒体眼中,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希望,代表“理性中道”“形象清新”,容易引起民众认同。《中国时报》称,柯文哲无非是“披着白皮的绿”,在绿营支持者之外又吸引了一些中间选民,可以说,对蓝绿对抗的不满、对台湾前途的忧心,加上对改变的期望,造就了柯文哲现象。

  柯文哲能走多远

  尽管柯在选战中“炫耀式”表态曾18次到过大陆,“比绿营对大陆了解要深刻得多”,当选后更第一时间强调两岸的城市合作将会“按原来的频度和深度”继续进行。但在选前的电视辩论中柯文哲称“不了解九二共识到底是什么”,有舆论担忧,绿营背景且否定“九二共识”的柯文哲,在施政中企图继续通过“走钢丝”来处理两岸关系,恐怕会“很糟糕”。

  柯文哲面前的“直接难题”是如何进行城市治理。台湾《联合报》称,“政治素人”固然是选举的最大得分点,但在真正进行都市治理时,毫无经验,绝对不能成为“加分项”。柯文哲3日提出,台北应撤销派出所,改用机动警备车,成为“移动派出所”。这种说法很快就被批“不食人间烟火”,台“内政部长”也表示“不合适”,柯4日改口称那“只是一个idea(想法)”。对于柯文哲提出的“8年内让台北超越新加坡”目标,有新加坡时事评论员直言“基本上不可能”。【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陈婉容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李名山】

【编辑:王诗尧】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