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NGO环保专员:一只矿泉水瓶看两岸环保差异

2015年01月15日 10: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昆明1月15日电 (和晓莹)“在台湾,像这样的一只宝特瓶(矿泉水瓶)我们会把它做成毛毯、衣服、包包或是更有用的东西,而在大陆它还是垃圾,会被焚烧或填埋,我们要改变它的命运。”15日,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昆明联络处环保干事林治宏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两岸的环保意识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欲将台湾先进的环保理念带到大陆,为庞大的垃圾找到归宿。

  1990年慈济基金会创办人证严法师在一场演讲中鼓励与会信众“用鼓掌的双手来做环保”,从而正式倡导“资源回收”、“废物利用”等观念。至2003年,全台湾共有2万3千多名环保志工,资源回收总量达8千200多万公斤。

  “我们有很多环保站,垃圾被详细分类后,会回收再利用。”林治宏介绍,台湾的环保事业与慈善事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特殊处理的矿泉水瓶可以做成日用品用于慈善赈灾。

  目前,全球的慈济环保站已发展到5000多个,环保志工超过10万人以上,在台湾基本实现了垃圾不落地。2001年台湾的“环保风”首先刮到大陆的福建、四川等地,并于2006年来到昆明。

  “大陆很多地方我们刚刚开始做,以昆明为例,很多时候我们收来的垃圾不知道要交给谁。”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昆明联络处项目专员柴祖芳介绍,通过8年的努力,他们已在昆明发展了200余名环保志工,穿梭于昆明的社区、学校、大街小巷对垃圾进行回收分类,并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倡导“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但由于垃圾处理的程序并不完善,很多垃圾最终的命运都是走进填埋场。

  最新数据显示,昆明城区日产垃圾达5100吨左右,今后几年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而垃圾填埋场的填埋能力几乎达到极限。中国大陆的许多城市面临同样的问题。

  “中国是个人口庞大的国家,垃圾的产生速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柴祖芳表示,垃圾的堆积、填埋和焚烧都会影响环境,只有倡导绿色的环保理念,找到正确的处理方式,才能改变当下不断出现“垃圾围城”的现状。

  “台湾在这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我觉得大陆确实需要学习。”曾经从不关注环保的昆明市民皮桃媛如今是慈济的一名志工,每天他不仅会自带环保碗、环保筷和环保杯子,以身作则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还会与志工团们到昆明的大街小巷进行环保宣传和垃圾回收。她说,随手捡一只矿泉水瓶并不难,但是要把它变成“宝贝”,还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