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建民:蔡英文要建立怎样的“常态化两岸关系”

2015年04月22日 15:0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

  近日,成为代表民进党参选2016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蔡英文,发表“找回自信,点亮台湾”演讲,提出“下一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必须要肩负‘超越既有国共关系框架、建立常态化两岸关系’的使命”。华广网21日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的文章指出,蔡英文两岸论述的立足点是批判两岸关系发展现状,其论述是非常荒谬与矛盾的,蔡英文一方面将“维持两岸现状”作为重新执政后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却完全攻击与否定两岸关系现状,要改变两岸关系现状,这种漏洞百出与矛盾重重的论述,无法自圆其说,连骗人都不会,太低能。

  全文摘编如下:

  4月15日,民进党中常会正式提名蔡英文代表民进党参加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随后,蔡英文发表“找回自信,点亮台湾”演讲,提出“下一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必须要肩负‘超越既有国共关系框架、建立常态化两岸关系’的使命”。那么,蔡英文究竟要建立怎样的“常态化两岸关系”?

  蔡英文两岸论述的立足点是批判两岸关系发展现状。一再强调两岸关系不是国共关系,这是民进党与蔡英文近年来攻击执政的国民党处理两岸关系的最重要论述,也是“污名化”国民党的重要手段。随着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到来,蔡英文进一步强化这一论述。4月9日,她提出“维持两岸现状”是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的同时,攻击两岸关系不是国共关系。4月12日,蔡英文又表示,在国民党当局执政的这段时间,感觉到国民党和中国大陆尤其是共产党之间作了一个协议之后,再用各种方式操作,要求台湾人民接受,因此强调“两岸的关系不是政党对政党的关系,而是‘政府对政府’的关系,这个才是我们共同期待的”。接着在4月15日,正式获民进党提名参加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蔡英文再次表示,台湾的“对外关系”最爱注目的是两岸问题的处理,“两岸关系不是国共关系,未来也不会是民共关系”;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维持两岸现状”;未来无论是哪一个党执政,两岸关系都必须以人民的意志为依归,“下一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必须要肩负“超越既有国共关系框架、建立常态化两岸关系”的使命。

  蔡英文的论述是非常荒谬与矛盾的。国民党是执政党,国民党执政当局处理与大陆的关系,当然是两岸关系,不是单纯的国共关系。就像民进党过去执政,间接与大陆协商“台商春节包机”等事宜,但不能说此时的两岸关系就是民共关系。特别是蔡英文一方面将“维持两岸现状”作为重新执政后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却完全攻击与否定两岸关系现状,要改变两岸关系现状,这种漏洞百出与矛盾重重的论述,无法自圆其说,连骗人都不会,太低能。

  民进党一旦执政,两岸关系何去何从,外界当然关注。蔡英文提出“建立常态化两岸关系”,但会是何种“常态化的两岸关系”,却没有明确告诉大家。是建立稳定、健康、和平及经济合作大发展的“常态化两岸关系”,还是动荡、紧张与危机重重的“常态化两岸关系”?如果是前一种“常态化两岸关系”,当然是人们期待的,向往的,但依蔡英文强硬的“台独”政治立场与“逢中必反”的政治心态,这种“常态化两岸关系”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只能是骗人的鬼话。她所谓的建立“常态化两岸关系”,前景只能是紧张的,是动荡不安的,是危险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初全国两会期间明确表示,“如果两岸双方的共同政治基础遭到破坏,两岸互信将不复存在,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蔡英文坚持强硬的“台独”立场,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之间或民共之间根本没有基本的政治互信,意味着民进党重新执政,两岸关系必将“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两岸两会制度化协商必将中断,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互动必将无法进行,两岸经济合作必将受到冲击,而且因蔡英文与民进党会持续推动“去中国化”的“台独”活动,尤其是采取“切香肠式”的“柔性台独”活动,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危机必将加剧。难道这就是依蔡英文期待建立的“常态化两岸关系”?

  可见,坚持“台独”立场与不承认“九二共识”的蔡英文若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民进党若执政,所建立的“常态化两岸关系”,将是一种动荡不安的“常态化两岸关系”,是包括台湾绝大多数民众在内的两岸人民不愿看到的一种“常态化两岸关系”。蔡英文该清醒了,不要再自欺欺人了,不要再用低劣手段玩弄文字游戏了。(王建民,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