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岸联办海峡汉服文化节(图)

2015年06月06日 18: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两岸联办海峡汉服文化节(图)
    展馆中央舞台,伴着曼妙的音乐,模特正展示由台南兴国学院服装模特与展演系主任吴亮仪设计的《信仰》系列服饰作品,“观音菩萨”、“海上女神妈祖”、“临水夫人陈靖姑”等两岸共同信仰神,与两岸青年观众面对面。 记者刘可耕 摄
    文化节开幕式在富有浓郁闽台特色的金门鼓阵表演中拉开帷幕。 记者刘可耕 摄
两岸汉服社团负责人代表共同来到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天后宫,拜谒妈祖金身神像。 记者刘可耕 摄
两岸汉服社团负责人代表共同来到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天后宫,拜谒妈祖金身神像。 记者刘可耕 摄

  中新网福州6月6日电 (记者 刘可耕)衣襟牵两岸,服章耀中华。由两岸联办的第三届海峡汉服文化节6日在福州三坊七巷启幕,台湾知名人士王金平、宋楚瑜均送来亲笔致庆题词。王金平的题词为“汉服天下”;宋楚瑜的题词为“华夏衣冠,四海同钦”。

  当日,文化节开幕式在富有浓郁闽台特色的金门鼓阵表演中拉开帷幕。金门风狮爷民俗技艺团的小演员们以动感的音乐、震撼的鼓点,将现场气氛带向高潮。

  在汉服展示、迎宾舞等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表演后,来自两岸的传统文化传承人代表相继登台发言,表达各自对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华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共同希望两岸青年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加强联系,建立友谊,共同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推广和复兴。

  台南市文化协会理事长郑道聪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乐见汉服通过这几年的推广,已经从年轻的一代看到发展的面貌,许多汉服通过改良设计,既保留了传统服装特色也加进了现代生活的功能。

  “传统文化正向着两岸年轻一代扎根,是当今必须努力推广的重点。期待海峡汉服文化节越办精彩。”郑道聪说。

  当天,作为本届海峡汉服文化节系列活动的闽台手工技艺展暨海峡汉服产业展及海峡两岸“非遗”青年论坛在福州南后街展览馆举行。

  两岸青年传承人在此进行传统油纸伞制作、刺绣、传统纺织艺术、剪纸、粉线雕、按金等“非遗”技艺的集中展示;两岸多家汉服社团、汉服研究和设计机构展示了最新的成果和作品,展现华夏衣冠之美的独特魅力。

  闽台刺绣展位前,鹿港寅福绣庄台湾刺绣传承人苏仕苍现场演示传统刺绣技艺,受到来自全国各地汉服同袍的青睐。

  福建汉服天下会长郑炜称,福建汉服天下成立十周年来,先后参与举办了三届海峡汉服文化节,为海峡两岸传统中国文化的青年传承者搭建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展馆中央舞台,伴着曼妙的音乐,模特正展示由台南兴国学院服装模特与展演系主任吴亮仪设计的《信仰》系列服饰作品,“观音菩萨”、“海上女神妈祖”、“临水夫人陈靖姑”等两岸共同信仰神,与两岸青年观众面对面。

  首次跨海参加文化节的台南兴国学院服装模特与展演系主任吴亮仪说,很高兴能够见证这个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交流盛会,希望两岸共同推动传统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福州市社科联主席、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林山表示,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美丽汉服,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海峡两岸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正在为汉服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日,两岸汉服社团负责人代表共同来到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天后宫,拜谒妈祖金身神像。

  由民革福州市委会、福州市社科联、台南市文化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本届海峡汉服文化节吸引了两岸26家汉服社团近200名代表参与。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多个汉服制作团队,也来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展示汉服之美。

  来自台湾传统文化促进协会、台南市文化协会、安平文教基金会、兴国学院等社团、院校的专家学者、青年传承人、青年学生、表演人员50多人参加本届海峡汉服文化节系列活动。

  作为第三届“海峡青年节”的活动之一,文化节将持续至6月19日,福州会场活动结束后,部分与会代表将赴台参加台湾会场的活动,以传统文化为纽带进一步开展两岸青年交流。(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