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信任为先 台湾应重建流失的社会资本

2015年07月24日 11:23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

  台湾《工商时报》24日社论说,历史学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从历史兴衰中发现,“信任”是创造一国经济繁荣的最重要力量。从亚洲四小龙、前苏联、南美的经济表现可以发现,光有金融资本、人力资本未必能促进经济繁荣,只有搭配一个充满“信任的社会网络”,才能使各项资本全然释出成长动能。

  社会学家于是把这个具有互信的社会网络称为“社会资本”,以有别于机器、金融及人力资本。他们认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新兴经济体里发展愈是成功者,其背后必定具有这样的社会资本;反之,缺少社会资本者,经济发展必然会面临瓶颈。

  台湾过去确实拥有这样的社会资本。也是这样一个互信的社会资本,带领台湾走过风雨飘摇的年代,并创造了经济奇迹。今天当我们提及台湾经济发展历程,大多只提到如何建立加工出口区、设置科学园区、外汇改革、发展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但事实上,若没有一个互信的社会资本融合其间,任这些政策再精妙,恐怕也难以奏效。这也是何以一国经济发展成功之经验,难以复制于另一国的原因,盖因文化相异也。

  然而,随着两千年台湾首次政党轮替以来,台湾的政治日趋纷乱,而社会日趋不安。“立法院”里随时可听见震耳欲聋的咆哮声,无穷无尽的杯葛,及瑟缩一旁神色黯然的首长,朝野之间失去信任,以致一切攸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案,在“立院”停摆者有之、送朝野协商不知去向者有之,甚至数进数出者亦有之,例如都更条例修正案、年金改革方案及两岸服贸协议等等,皆是如此。

  除了政治上失去互信,社会上的不信任也日趋严重。在层出不穷的电话诈骗、网络诈骗以及捷运校园随机砍人下,早年支持台湾经济发展的社会资本也已快速流失。以3年前的“人口及住宅普查”为例,台当局虽在学校、市场、银行、公园广竖普查旗帜吁请民众配合,但却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拒访,不少访查员连住户的门都进不去,心力交瘁之余,基层调查人员甚至建议停办普查。普查是最重要的调查,自然不可轻言停办,然而民众拒访日趋严重,也正透露出台湾这个互信的社会资本,已逐年流失。

  台湾今天出口衰退、经济成长停滞、实质所得下滑,表面上是经济问题,然究其本质,实为社会资本流失的必然现象。但10多年来不分蓝绿执政,何曾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10多年来我们所看到的是:景气走缓便推动振兴经济方案,外贸衰退便扩大出口拓销方案;面对经济动能走缓,我们又可以听到许多老掉牙的政策,例如扶植中坚企业、协助企业并购、倡议主权基金、协助产业升级、加强洽谈FTA等等,这显然是头痛医头,而非改善台湾经济困境的治本之策。

  如今台当局“行政院”又要各部门提出短、中、长期经济改善方案,然而3年前台湾不是也有个“经济动能推升方案”,在此之前不也有“黄金10年愿景”,何以方案一再提出却未见成效?是政策不对吗?非也。我们认为这些政策都有其可行性,只是这些政策推动的过程中,若不存在一个互信的社会资本,就不可能有执行力,最后只会沦于开会、委托研究、公文旅行而不可能有成效。如此年复一年,台湾经济岂有不停滞之理?

  文章建议台当局“行政院”本次研议的短、中、长期经济改善方案,不要又陷入以往的方案迷思,更不要迫于国际景气低迷而勉强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措施。须知,老调重弹非但挽不回国民党的声望,也救不了台湾经济,更让人小看,如此何必为之?“行政院”应该要思考的是,如何重建台湾的社会资本,只有重建互信的社会资本,其他的各项政策,才有为经济加分的可能。

  社会资本不像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可以透过学校、制度的建立而有立竿见影之效,社会资本除了透过学校、制度之外,还必须藉由文化的重建才能形成。而文化的重建可谓经纬万端,“行政院”必须委任有热情的政务委员协调研议,视其为最重要的大事,方能有成。只有重建社会资本,台湾经济才有出路。我们认为,若短、中、长期经济改善方案没有纳入社会资本,任凭方案订得再动听,名称取得再响亮,依然是无济于事的。

  回想30多年前尹仲容、李国鼎、孙运璇所处的年代,外在条件远远不如今日,然而他们的热情却鼓励了那一代的文官,带动了积极任事的风气,同时也建立了一个互信安定的社会资本。我们认为,对于经济资本,台当局介入愈深其害愈大,但对于社会资本,台当局却有风行草偃的作用,正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尹仲容、李国鼎、孙运璇昔日的施政风格,当可作为“行政院”重建台湾社会资本的第一章。

【编辑:丁文蕾】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