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一带一路 两岸开路”的可行策略

2015年08月17日 10:53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

  台湾《旺报》第六届“两岸和平创富论坛”于日前举行,今年主题为“一带一路、两岸开路、自贸区先行先试”,负责实际规划“一带一路”的大陆国务院发改委西部司巡视员欧晓理表示,“一带一路”将会是大陆长期且影响深远的国家级战略政策,建议台商可以在建设基础设施上共同合作,发挥台商优势,助推陆企走出去,进而成为“一带一路,两岸开路”。

  台湾《工商时报》16日社论指出:“一带一路,两岸开路”的说法,显示大陆有意以“一带一路”作为两岸产业合作的新载体,开创两岸共同拓展海外市场的新模式。对台湾而言,由于两岸目前的产业分工与供应链关系,原本就与大陆的出口拓展密切连结,台湾未来如何配合“一带一路”的政策,运用自身优势,开创两岸产业合作的新机会,将是决定台湾能否从大陆“一带一路”战略中“趋利避害”的关键。

  整体以观,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新型大国外交政策的体现,也是大陆对外经贸全球布局的大战略。该战略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与加强沿线各国紧密伙伴关系,以沿线城市作支撑、经贸园区为平台,打造“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等6大经济走廊,在在可见大陆藉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畅通和资金融通等合作,布建全球经贸网路。

  特别是目前中国大陆已对外签署14个自贸协定,目前正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挪威谈判自贸协定,并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协定,也完成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未来更将与沿线国家共建自由贸易区,往后势必形成比美国所推动TPP更大范围的经济版图。

  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其实已成为大陆弥补对美日欧等国输出迟缓的重要策略。尤其今年上半年大陆整出口只增长0.9%,但对东盟、印度、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9.5%、10.7%和12.9%,而对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均超过17%,显见“一带一路”对大陆拓展新兴市场的重要性。展望未来,预计至202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金额占外贸总值的比重,将由目前的4分之1,逐步上升至3分之1左右。

  另外,中国大陆将逐步扩大采行“走出去”的战略。目前一带一路国家占中国大陆对外投资的比重只有13%,预计未来10年内,该比重将提升至30%,更显示其深耕市场的企图心。

  对台湾而言,尽管近年来大陆各产业供应链的崛起,开始造成与台湾产品的竞争,但是台湾的经济实力、成熟严谨的经营网路与广泛的人脉关系,将能帮助陆企一起走出去。台湾的确应该思考两岸如何藉由“一带一路”的产业合作,创造“两岸合作、共同创造、全球销售”的新模式。上述可行的策略,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列三方面:

  第一,一带一路将促进大陆传统产业生产基地的移转,也将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新一代资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对此两岸应探讨全球布局的联手策略,寻求共同在沿线国家地区设置海外经贸合作区,将两岸供应链的合作关系拓展至新市场。

  第二,跨境电子商务不但是中国大陆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平台,也是大陆推动6大经济走廊的重要凭藉,而一带一路将为跨境电商提供广大市场。对此,两岸可藉由平台业者的合作,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改革试点,共同拓展海外市场。

  第三,由于“一带一路”相关的基础建设未来将结合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智慧电网、智慧运输、智慧家庭等概念,对此两岸可选择双方特定城市作为物联网、智慧城市试验与示范应用,探索智慧医疗照护、环保生态、智慧电网和智慧交通等新形态服务模式,形成解决方案,进一步共同拓展全球市场。

  总之,台湾参与“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是两岸经济合作与亚太区域经济整合相互接轨的重要实践。两岸能否透过实质意义的合作关系,创造“一带一路,两岸开路”的实质利益,将决定大家对两岸关系红利的评价。对此,两岸当局除了应务实地针对两岸未来如何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方案和路线图,诚挚进行沟通之外,对于一带一路可能导致两岸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相互较劲,及可能的技术和人才的恶性竞争,更需要双方开诚布公坦然面对,尽力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

【编辑:朱念】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