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通”后,两岸关系如何迈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大三通”后,两岸关系如何迈进
2009年02月24日 11:0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专家

  张冠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国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

  王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李松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随着海峡两岸实现海上、空中直航与通邮业务,“三通”大门终于开启。30年辛苦一朝化茧成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给两岸经济、社会乃至政治互动带来哪些变化和深远影响?日前在全国台湾研究会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专家的发言有诸多观点呈现。

  两岸“通”则变。经济有时就是最大的政治,利益相通下的经济关系和与之相连的经济合作机制,在“三通”后如何变化和迈进?

  王建民:对两岸经济资源来说,直接“三通”使生产、经济要素在两岸之间更加便捷、高效地流动,实现有效的合理配置,将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与好处。因此,“三通”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长久蕴藏的两岸经济合作潜力与能量逐步得到释放,为两岸经济合作创造新契机,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形成全新的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同时也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或制度化安排扫除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基本条件。

  张冠华:“三通”将使两岸经济关系产生结构性变革。首先,两岸经贸步入正常、全方位的交流时期,将改变过去扭曲的两岸资源配置;其次,有助于两岸应对金融危机,逐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过去的分工方式发生变化,大陆成为重要的消费市场;第三,两岸服务业的合作将带来新的增长点;第四,构建两岸特色经济合作机制,提上了日程。另外,应该注意的是,“三通”后,由于两岸经济资源重新配置,会带来不同群体利益的再分配,对因此产生的部分弱势产业或群体造成的影响应予以关注,其权益保护问题,在两岸经济关系的制度化安排下也应体现。

  “三通”实现了两岸对接,在维护与增进两岸福祉和利益的同时,社会层面的交流,以及两岸民众情感相通方面,能否进入一个新境界?

  刘国深:两岸生活共同体有望形成,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员往来加速,两岸民众在就业、求学、婚姻、消费、居住及娱乐等生活需求的累积,会形成巨大的民间社会力量,同时这种需求也渐消两岸既有政治文化差异,不断趋同。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大陆已成台湾最大的商品出口市场和投资市场,“大三通”有助强化两岸利益联结,逐步强化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最后,随着“大三通”实现,两岸人民互相学习和了解对方生活规范,有利于互信累积,同时,台湾民众对大陆了解越来越真实客观,有利于遏制“台独”势力。

  王建民:的确,直接“三通”的实现,有助于两岸社会交往的扩大与社会融合现象的出现。例如两岸“一日生活圈”逐步形成,有利于相互理解和信任,促进两岸的社会融合。

  两岸关系拨云见日,“三通”推进了经济互动,对海峡两岸的政治互动有什么助推作用?

  李松林:第一,“三通”实现过程中,海协会和海基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商谈的深入,特别是未来的政治谈判上,两会功能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第二,“三通”后经济交流平台的长期确立,将会对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的政治谈判起到推动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重申“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台湾当局也利用多种场合重申签订两岸和平协定的意愿,因此未来是充满光明前景的。第三,将对两岸和平发展机制具体问题的研讨带来正面效应,对两岸政治互信问题、两岸定位等问题的探讨,人们有了更多的期待。

【编辑:李娜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