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开启双向投资时代 大陆人在台买房规定公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两岸开启双向投资时代 大陆人在台买房规定公布
2009年07月01日 09: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1日电 综合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当局“经济部”昨日公告,开放一百九十二项陆资可来台投资项目,即日起受理申请,正式开启两岸双向投资时代。首波开放项目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公共建设,以岛内发展成熟的产业为主,试办意味浓厚。

  一百九十二项陆资 即起开放来台

  “经济部”官员说,陆资来台案件审理,从申请到审查,“经济部”可在一个月内完成,投资效益约半年后陆续显现。

  台“经济部”昨天公布“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业别项目”,“陆委会”、“内政部”、“金管会”等也随后公布陆资来台相关配套办法。即日起陆资可以在台申请设立公司、投资公共工程、购买房地产。

  “经济部”投审会官员表示,近期接获很多投资询问相关电话,包括在台湾设立办事处的大陆航空公司及全聚德等餐饮业。

  投审会执行秘书范良栋表示,此次开放分别为制造业六十四项,服务业一百十七项,公共建设十一项。

  制造业包括纺织、汽机车、橡塑料等传产、家电及计算机周边制造,电子零组件仅开放被动组件;敏感的面板、晶圆产业、中药业、营造业等都还未开放。

  服务业中,第二类电信业设有不得持股超过五成以上的限制;其余项目多为生活日用品的批发零售业,及因应直航开放的海运及空运业。

  公共建设方面,陆资仅能投资公共建设,不能承包工程。另外,“民用航空站及设施”仅开放投资航空站陆侧(指“人活动的区域”,航站大厦、候机楼、行李转盘等)及非涉及管制区。民用航空站及港埠的开放,陆资持股不得高于五成。港埠投资设有十至二十五亿元的投资金额下限。

  台“经济部次长”邓振中表示,大陆公司即日起可向“经济部”申请成立子公司、分公司,或经由第三地区投资子公司。

  另外,资本额新台币八千万元以上陆资投资事业,每年必须申报财务。

  开放陆资来台 半年后再检讨

  台当局同时宣布开放陆资五大相关办法,搭配陆资购买不动产等授信松绑、不查资金来源等规范,行政部门预料,台湾房地产市场将是近期最直接受惠的行业。

  “陆委会副主委”傅栋成表示, 在“先紧后宽”与“循序渐进”的政策原则下,陆资来台开放项目采正面表列,大陆关切的TFT-LCD及晶圆都不在首波开放之列;随着“经济部”七月开始评估禁止登陆投资产业别的松绑,未来有可能纳入陆资开放项目;两岸搭桥的第一个产业中草药,则因岛内业者反对,临时剔除;营造业也不在首波开放之列。至于金融业与第一类电信等敏感性产业,是下一波陆资来台开放项目的检讨重点。官员表示,下阶段评估约在半年后。

  官员预估,开放陆资来台投资效益要等半年后才会显现;陆资来台案件审理,从申请到审查,会在一个月内完成。投审会近期已接获很多查询投资电话,包括因应直航在台湾设立办事处的大陆航空公司及全聚德等。

  邓振中表示,陆资来台投资采取事前许可制,其中经第三地来台投资外商企业,出资额超过百分之三十或对第三地区公司具有控制能力者,也会视为陆资,适用较为严格的管理门坎,不能比照外资。此外,大陆企业投资上市柜及兴柜股票,单次或累计投资股份在百分之十以上者,视为直接投资,必须向投审会提出申请,依据“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规定办理。

  服务业部分,以世贸组织(WTO)服务业承诺表的二十五项为开放主轴,其中批发业与零售业优先开放,大陆籍船舶运送业与航空业,只能来台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至于涉及学历认证与专业证照的律师、会计师及营造业相关工程服务业,暂缓开放。

  陆客买住宅 满三年才能移转

  台当局明定大陆人民在购买住宅后,必须登记满三年才能移转。购买办公住所与厂房无此限制。

  傅栋成表示,这是参考新加坡作法所订的配套措施,也是实践马英九的政见。新办法规定,陆资企业因业务需求,可在台购买住宅、厂房、营业处所或办公场所。

  银行贷款原则上比照台湾人,约为房价的七至八成。但在台无住所的大陆人民欲办理不动产担保放款时,则要以担保品价值的百分之五十为上限。

  取得不动产的大陆人民,每年来台的总停留时间从现行的一个月放宽到四个月;每次停留期限和次数则不限制。为防止大陆人民转让不动产后仍在台滞留,地政机关需负责通报大陆人民转让不动产的相关信息。

  至于开放陆资来台投资的金额,以二十万美元为下限。二十万美元以上,得申请两名大陆专业人士,每增加五十万美元得申请增加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七人,每次停留期间不得逾一年。

  傅栋成说,接下来六个月是政策倡导及实验期,“政府”会循序渐进,加强对陆资企业的倡导及招商工作,但不可能马上会有大量成效,外界不要预期太高。

【编辑:李娜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