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将领后代发表共同宣言 设基金携手护长城遗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国共将领后代发表共同宣言 设基金携手护长城遗产
2009年11月09日 18: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图为启动仪式上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接受赠品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耿莹在论坛上发表宣言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11月9日电 (吉翔)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9日在北京开幕,多名国共高级将领后代发表了两岸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宣言,以召开展两岸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实体性合作。

  本届论坛以“保护长城遗产,弘扬华夏文化”主题,探讨了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机遇,并就两岸如何加强协作,如何形成一套长期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运行机制,达成一致意见。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宣布启动“长城保护专项基金”,合两岸之力,共同保护长城文化遗产。

  共同宣言号召开展两岸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实体性合作,形成资源与优势互补,共同增强两岸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这是该基金会成立2年来,首次跨越海峡联合组织的共同活动,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耿飚之女耿莹表示,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精神,保护长城是两岸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这也是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以长城作为主题的原因。

  耿莹指出,当前偷盗、破坏、损毁和侵蚀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对开发、保护的关系处理不当,使得长城遗产遭到部分破坏,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善待长城、善待历史,才能维护长城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才能使长城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耿莹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组织与两岸有关的活动,一来可以联络感情,二来,参与的台湾人士来当志愿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该基金会目前有200多件辛亥革命时期文物,据耿莹透露,基金会正在筹备建立一个辛亥革命博物馆。

  谈及赴台,耿莹表示目前还没有去过,她希望自己明年能去一趟,要“看看那的山山水水,看看那久别了的同胞”,自己的有生之年两只脚也能踏到那块土地上。

  参加论坛的长城专家罗哲文在会上介绍说,长城不仅遭受着大自然的风吹雨淋,还面临着严重的人为破坏,万里长城,岌岌可危。资料显示,目前,万里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址部分不到30%,墙体和遗址总量不超过5000华里,保护长城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两岸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合作形式,以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为依托,建立两岸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互交流的常规机构,担当起两岸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联络、沟通、协作职能。并且两岸有关方面定期轮流主办此项活动,每届一个主题,借此拓展两岸民间文化交流领域。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是由社会各界热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代表和主要捐赠人组成的理事会,秉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人类”的原则,资助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的各项活动、项目,促进中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推动和提高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唤醒公民保护意识及责任,募集海内外资金修缮和保护中国文化、历史遗产,协助、配合政府调动民间力量,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仪式上,与会的两岸人士并互相赠送了精美的礼品。

  今日发布的《共同宣言》全文如下:

  一、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两岸人士通过民间的方式进行文化交流,彼此相识相知,增进了解与信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搭建两岸民间文化遗产互动交流的平台,不断加强两岸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交流合作。两岸有关方面定期轮流主办此项活动,每届一个主题,借此拓展两岸民间文化交流领域。

  二、以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为依托,建立两岸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互交流的常规机构,担当起两岸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联络、沟通、协作职能。

  三、促进两岸文化遗产民间保护领域的人才教育与培训,建设起一定规模的、具有专业水平和奉献精神的人才队伍,提高两岸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四、丰富两岸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不定期出版学术刊物和宣传材料,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普及工作,提升民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责任。

  五、开展两岸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实体性合作,形成资源与优势互补的合力,共同增强两岸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让中华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六、与会嘉宾自愿成为华夏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利用自身影响力,携手共进,以弘扬传承华夏文化于千秋万代。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