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官办色彩让运动会千夫所指 巨大利益是幕后推手

2011年10月27日 05: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两天,正在广东江门举行的广东省农运会突然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深圳市以本市没有户籍农业人口为由拒绝参加此次比赛,只派出了观摩团,这令赛事主办者感到难堪的一幕在中国体育历史上极其罕见,也引发了国内舆论的思考——中国的运动会是不是办得太多了?

  其实,近年来每当全运会、城运会、农运会等全国性运动会举办时,对此类大型赛事的负面评价就会不绝于耳,但各类比赛在全国各地的举办势头依然如火如荼,且并未有革新的迹象。业内人士表示,改变现状只能依靠国家力量自上而下对所有运动会进行统一整合,同时,要实现政府对举办运动会和体育赛事的管办分离,减少运动会和体育赛事从组织到参与环节的行政化色彩,还运动会和体育赛事于民间。

  为什么对国内不少赛事的质疑声越来越大,但这些赛事却没有停办或改革的迹象?“因为这些赛事的存在都与相关主办单位的利益直接相关。”体育赛事专家、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今天这样回答记者的问题。

  在目前国内形形色色的全国性运动会中,由体育系统主办的是全运会、城运会和全国体育大会三项大赛,而农运会是由农民体协主办、民运会是由国家民委主办,残运会、特奥会由残联主办,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由大学生和中学生体协主办……

  “运动会有吸引人眼球的效应,是主办单位工作成绩的一种体现。此外,主办单位掌握着办赛的各种权力,这是有着巨大的利益在里面的。”刘清早表示,正因为办赛可以为主办单位带来诸多利益,因此,要使其主动停办比赛是十分困难的。现在,各类运动会、体育赛事重叠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在锦标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加上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疏漏,使得一些不良现象在运动会上滋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刘清早介绍,比如少部分人频繁改变身份参加各类比赛,他可能为了参加农运会,通过相关渠道在户籍部门获得农业户口,参加完比赛获得奖励后,又改回城镇户口去参加其他比赛。此类事件近几年在国内各类运动会、体育比赛上层出不穷,使原本面向特定人群的运动会、体育赛事失去了最重要的公平性,这些运动会和体育比赛的存在基础自然受到广泛质疑。

  “不可否认,各类体育赛事和运动会的举办对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刘清早表示,“但并不能因此忽视正暴露出来的问题。”

  “指望各行业协会主动取消、撤并自己主办的运动会是不现实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对各类赛事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目前,国内很多运动会和体育赛事实际上都不是强调竞技性,如农运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体育大会等,这些赛事完全可以整合成一个新的赛事:全民健身运动会。那么,全国性的运动会最终可以只保留三个:即体现竞技性的全运会,体现全民健身的全民健身运动会和体现学校体育的学生运动会。”

  “此外,更关键的是要弱化政府在举办各类运动会和体育比赛上的主导作用。”刘清早解释说,“政府在举办体育赛事上的大包大揽,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有些地方,为了办一项大赛往往是提前四五年就指派任务给各个政府部门。而在国外,体育赛事通常都是由体育协会等民间团体或企业主办,具体的业务由相关专业公司来操作,政府只是起到监督、管理、服务和支持的作用,绝不可能成为举办一项赛事的执行者。”

  政府在举办体育比赛上的管办不分,很大程度上导致体育比赛在中国从一种纯粹的体育活动形式蜕变为体现政府政绩的“盆景工程”。刘清早表示:“国内各种运动会、体育赛事纷纷追求奢华但雷同的开幕式,实际上正是与这些体育赛事的行政色彩过重有关。而有些比赛是不是符合一个城市的形象定位和办赛能力,却没有经过认真的考量。”广东省农运会千方百计要求不具备参赛条件的深圳市参加,以实现全省所有地市均参赛的盛况,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主办者对这样一项赛事寄予了超出体育本身的诉求。

  不仅是体育赛事的举办被附加了过多的政治需求,对于赛事的参与者而言,比赛成绩也与相关主管单位的政绩考核密切相关,这也让国内不少运动会、体育比赛时常爆出弄虚作假或暗箱操作的丑闻。参与者对于比赛结果的过分重视并为此不择手段,也让体育比赛变了味。

  “体育赛事是体育活动得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刘清早表示。现在是时候对中国的运动会和体育赛事的举办理念、模式下一剂改革的猛药了。相比很多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中国现在可能并不是体育赛事太多,而是脱离社会需求、未能真正实现全民参与的官办赛事太多。

  本报北京10月26日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