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扬帅打造新男篮从侵略开始 未来前景并不灰暗

2013年06月13日 09: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天津体育馆似乎不能算是中国男篮的福地。4年前,中国男篮曾在这里输给过伊朗队,从而无缘亚锦赛冠军,当时站在亚军领奖台上不悲反喜的孙悦们还因此演绎了一出“偷笑门”事件。4年后,中国男篮新任主帅扬纳基斯在当初的兵败之地率队“出发”,虽然以3分惜败澳大利亚队,但扬帅渴望倾注于这支队伍身上的“内容”,让人看到中国男篮的前景并不灰暗。

  5天内和澳大利亚队交手的第三场热身赛,是扬纳基斯上任后率队在国内打的首场比赛,因此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仅报道本次比赛的媒体记者就近百人。很明显,人们都想亲眼看看,这位有着“暴龙”之称的名帅,能否给中国男篮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虽然输球的结果让球迷有些失望,但是比赛的过程还是能看出扬纳基斯对球队正在进行的改变:中国男篮打球更加合理了,邓华德时代的单打独斗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扬纳基斯一直强调的团队篮球,用不断的传球配合去寻找机会。同时,防守强度有所加强,中国男篮之前鲜见的快速反击,也在本场和澳大利亚队的比赛中多次出现。更重要的是,男篮国手开始表现出侵略性。

  长期以来,中国男篮在身体对抗上一直处于劣势。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中国男篮在对阵澳大利亚队、巴西队和英国队时,身体对抗明显处于下风。中国篮协赛后进行奥运总结时也认为,身体上的劣势是球队兵败的重要原因。“在伦敦奥运会上可以看出,中国男篮最缺的就是身体对抗。”篮管中心副主任胡加时如是说。

  作为欧洲名帅,扬纳基斯显然很清楚中国男篮的薄弱环节所在,所以从上任伊始,他就着重加强中国男篮的体能和力量训练,甚至一度因此遭受非议。在接手男篮训练仅一周的时候,就有媒体爆出扬纳基斯练伤队员的消息。之后又有报道表示,扬纳基斯的执教方式并没有被所有队员接受,特别是一些老队员,对高强度的训练方式不是很满意。

  对此,中国男篮领队张雄进行了解释和澄清,“有些时候,老队员确实在训练、比赛中显得不那么专注。但是,扬纳基斯并没有强迫他们进行高强度训练,而是根据队员身体的实际情况来安排。”

  不过,从与澳大利亚队的近几场热身赛不难看出,扬纳基斯高强度的训练方式,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国男篮奔赴澳大利亚时,遭遇了航班问题,而且缺兵少将。但是和对手的首场比赛,中国男篮就出人意料地击败了对手。为此,澳大利亚队甚至连夜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针对中国男篮的对策,这才有了凸显双方实力差距的第二场比赛。尽管大比分战胜了对手,但澳大利亚主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是没有对扬纳基斯吝啬溢美之词:“我真的很欣赏扬纳基斯,他给中国男篮带来了很多的变化。”

  在澳大利亚打完两场比赛后,男篮的部分队员所乘坐的回程航班,又出现了延误。当时,扬纳基斯不仅没有让队员休息,反而马上联系场地,给这批队员加练。到天津后,扬纳基斯又率队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高强度训练。但是今天的比赛,丝毫看不出场上球员显出疲惫。相反,男篮队员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上场的球员个个生龙活虎,敢于对抗、不惧怕拼抢。

  所以,我们看到了王哲林在内线的执著强打,李晓旭、吉喆在抢篮板时的强硬卡位,看到了刘晓宇、韩硕等外线球员,不顾一切地杀入内线,给对手造成威胁;看到周鹏几次被对手犯规倒地,然后若无其事的站起来继续投入战斗;看到了中国男篮在落后对手十多分的情况下,险些翻盘。所有这些,如果没有完整的战术指导思想、没有之前高强度的训练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些“强硬”的变化,正是扬纳基斯渴望赋予中国男篮他所执著的团队篮球理念,也是兵败伦敦奥运会的中国男篮最为缺乏的,“我希望通过热身赛,将球队打造成我希望的风格,让队员在场上能够更聪明的思考,表现出侵略性、顽强的意志以及高强度的身体对抗,是中国篮球眼下最需要提高的地方。我很清楚,在这方面我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扬纳基斯的表态,其实已经为中国男篮备战里约奥运会指出了努力的方向。而对于中国男篮来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坚持。

  本报天津6月12日电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