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许海峰:搞现代五项比搞足球还难

2013年10月28日 15:42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2004年,我刚分管现代五项时,只有85名运动员,如今已经有210多人。”上周末趁着全国现代五项冠军赛总决赛的间歇,许海峰一脸幸福地分享他的“这些年”。

  “搞现代五项比搞足球还难。”可就是这么一个边缘项目,给许海峰弄得红红火火,让中国人站上了世界和亚洲比赛的最高领奖台。“今年,我们参加现代五项亚锦赛,14枚金牌带回来10枚。部分项目我们还包揽了前四名。”

  从鸡叫练到鬼叫

  “足球是单一运动,现代五项则不同。”许海峰解释道,跑步、游泳、骑马、射击、击剑,5个项目看似不沾边。动静坚固、水陆结合,有人也有动物的参与,这个项目要求运动员有超强的综合能力。“游泳好的未必跑步行,击剑强的射击就弱一些。很难练。”

  上周四下午,全国现代五项冠军赛总决赛的马术项目在金山一家马场举行。“不知道你们是否看了比赛,肯定有不少运动员摔下马。”因为马匹是组委会提供,选手只有20分钟时间熟悉马匹,所以在比赛中受伤是常见的事。

  “我们这个项目,是从鸡叫练到鬼叫。”许海峰突然冒出一句话,逗乐了在场的记者。辛苦是一方面,让许海峰犯难的是队员时常会受伤。“别看曹忠荣是奥运亚军很风光,但这些年他一直在和伤病做斗争。”

  小众运动大发展

  这些年,许海峰最满意的是,现代五项运动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个国内的小众运动不仅站上了世界舞台,而且他还拉出了一支队伍。“我们的这支队伍很好很团结。”许海峰笑得灿烂,“从地方到国家队,我们培养出的高级教练很多,大家心气很高,都想为这个项目做点事。”

  全运会结束,地方队进入调整期,许海峰开始筹划着中国现代五项未来大计。“新一期国家队集训已经开始,这是我分管现代五项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集训,整个队伍有70人,光是运动员就有35个,分为老中青三代,人数各占三分之一。”

  在许海峰的计划里,这批运动员不仅能参加2016年里约奥运会,还有一部分能去参加2020年奥运会。“我分析过,5个项目中,3个是技巧类项目,中国人擅长,所以现代五项在中国应该有发展。”

  推荐《许海峰的枪》

  离开射击场多年,许海峰很久没摸过枪了。不过,今年一部电影《许海峰的枪》上映,让人们又忆起了他和那把枪的往事。“你们看过吗?不是我为自己吹,拍得真的很好。”

  可让许海峰有些介怀的是,这部片子没“火”起来。“这是一部历史片,宣传费用不多,所以没火。”尽管如此,他还是饶有兴致地介绍,影片导演曾执导过《离开雷锋的日子》、《建国大业》等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当时导演来找我,我就提出要求,这部电影看了一定要让人有收获。”结果,电影拍好,他很满意。

  “前些天看新闻,电视里采访什么是爱国?一个大学生居然说这是导弹的名字。”许海峰的手不停地摸着身旁的冰箱门。作为一辈子在赛场上看五星红旗升起的体育人,他心情有些复杂。

  本报记者 钟喆

  许海峰其人其事

  ● 1984年 许海峰进入国家射击队,任训练中心射击队助理教练兼运动员。同年7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射击赛场,27岁的许海峰夺得首项冠军,也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块金牌,它是中国奥运史上零的突破。

  ● 2000年 在27届悉尼奥运会上,许海峰弟子陶璐娜为中国代表团夺得“开门红”,在女子气手枪项目上获得首金。从此以后,许海峰被人们称为“金牌教练”。

  ● 2003年 许海峰被任命为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 2004年 许海峰离开了奋斗了22年的射击,从射击中心副主任,调任击剑中心副主任。

  记者手记

  变化

  点上一支烟,许海峰说自己憋坏了,因为此前的一波采访,整整一个小时,他一支烟也没抽。这次,他礼貌地说,自己想抽一支。

  烟头正燃着,许海峰已经侃侃而谈,这一次,他又聊了三刻钟。也就是说,一个下午,除了偶尔看一眼比赛,他几乎都在接受采访。

  过去的许海峰并不是这样,尤其是做运动员时,“记者想找我很不容易。”但现在,许海峰变了,他会主动接受采访。而且,话匣子一打开还收不住。一次,大家聊着聊着,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记者打算走了,许海峰又点上一支烟,多和大家聊了5分钟。

  许海峰说,变化来自认知。他开玩笑,“射击是优势项目,以前当运动员大家都追我,我不接受采访。如今不一样了,现代五项是冷门项目,我得找你们。”采访中,许海峰说话思路清楚,很多问题一听就知道他是经过思考的。一些回答妙语连珠,比提问要高明许多。

  “我研究过你们媒体,这个项目要普及,你们能发挥大作用。”许海峰的话特“实惠”,但在场的记者并没有反感,反而因为这位长者的实在,更加敬佩他。

【编辑:金鹏飞】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