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超高薪诱人迎来“最强韩流” 球员档次都不低

2014年03月06日 14:0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2014赛季中超联赛将于本周五开幕。中超16家俱乐部中,共有8家在冬季转会期引进了9名韩国外援,韩国成为本次转会期中为中超贡献外援人数最多的国家,一举压倒了作为外援输出大户的巴西(7家中超俱乐部在本次转会期共引进了8名巴西球员)。如果算上被广州恒大俱乐部留用的韩国外援金英权,本赛季将有10名韩国球员活跃在中超赛场,这创造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20年历史上单赛季韩国外援人数的最高纪录。今年,“韩流”来势为何如此迅猛?

  单赛季引进9名韩国外援

  2013赛季在中超踢球的韩国球员只有3人,分别是广州恒大的金英权、杭州绿城的金东进和武汉卓尔的赵源熙。

  在今年初的冬季转会期内,北京国安、广州富力、上海申花、上海申鑫、江苏舜天、杭州绿城、河南建业和哈尔滨毅腾8家中超俱乐部共引进了9名韩国外援,创造了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单赛季引进韩国外援人数的最高纪录。9名韩国外援包括河大成、张贤秀、朴钟佑、曹秉局、林裕焕、尹信荣、孙大镐、李智男和卢亨求。其中,国安、富力、申花、申鑫和毅腾均是在俱乐部历史上首次引进韩国外援。

  根据统计,本赛季16家中超俱乐部共有78名外援,韩国外援多达10名,占据的比率接近13%,在所有外援当中排名第2,仅次于巴西外援的占比(巴西外援共有25名,比率达32%)。

  多名韩国外援档次都不低

  从9名韩国外援看,大部分球员具备相当强的实力与名气。

  国安引进的河大成以前是首尔FC队队长,连续在2011至2013赛季入选韩国K联赛最佳阵容,去年率队夺得亚冠联赛亚军。作为现役国脚,他目前是韩国队后腰位置上的主力替补,参加今年巴西世界杯的希望较大。

  富力引进的尚未满23周岁的张贤秀,此前是韩国国奥队队员,去年入选韩国国家队,也有望出战巴西世界杯。加盟申花的老将曹秉局以前也是韩国国字号球队的常客,代表韩国国家队和国奥队打过30多场比赛。绿城的韩国外援孙大镐多年前也入选过韩国国家队,并参加过2007年亚洲杯。申鑫的林裕焕也曾代表韩国队出场。

  上赛季结束后被恒大留用的金英权,更是韩国队主教练洪明甫青睐的后卫。在中国闯荡的韩国球员中,金英权参加巴西世界杯的可能性最大。

  韩国球员“物美价廉”是关键

  虽然中国和韩国是邻国,且两国开展职业足球联赛的年头差不多,但两国球员的交流却很少。自2009年亚足联推行“亚洲外援”政策之后,亚洲各国球员之间的流动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一些中超俱乐部开始尝试引进韩国外援,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磨合,韩国球员在中国足坛赢得了不错的口碑。首先,韩国球员的职业素养过硬,训练和比赛时的态度认真,作风顽强。另外,韩国球员的踢球风格与中国联赛的风格比较相似,因此他们融入中超的速度也较快。韩国球员逐渐受到中超青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物美价廉”,中超俱乐部与其购买身价已被哄抬起来的本土球员,不如购买性价比更高的韩国球员。

  中国足球圈儿流行一句话:进攻看巴西外援,防守看韩国外援。这话说得有一定道理,看看本赛季在中超效力的10名韩国外援,全部是中、后场球员,7人踢后场,3人踢中场。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韩国球员身体素质好,拼抢积极,作风硬朗,心理和技术稳定,这些综合性优势是亚洲其他国家的外援所不具备的。

  待遇优厚助推“韩流”来袭

  韩国外援为何接连转投中超?多位韩国球员不约而同地表示,中国俱乐部在足球上的投入越来越高,给外援的薪水也越来越丰厚,在金钱的吸引下,韩国球员很难不动心。而一旦来到中国,韩国球员的年薪会是他在本国时的两倍甚至更多。

  近年来韩国俱乐部一直在缩减预算。去年,为了让俱乐部的经营和财务趋于透明化,K联赛职业联盟又开始推行球员薪水公开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俱乐部都不再大肆“烧钱”,甚至在球员工资上紧缩银根。以参加今年亚冠的4支韩国球队为例,他们在引援上的支出加起来都不到1000万欧元。

  当然,也有韩国球员来中国踢球的首要原因不是挣大钱,而是觉得中超的水平已经赶上了K联赛。“以前中国联赛的水平不如K联赛,所以韩国球员不愿来中国踢球,他们觉得来中国踢球说明自己状态不行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的俱乐部投入越来越大,引进了许多优秀的教练和球员,所以中超整体水平提高了,不比K联赛差。”本报记者 高炜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