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内商业球市入寒冬 不确定性与不专业扰乱市场

2014年10月13日 10:13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前晚在鸟巢上演的2014年南美超级德比杯比赛空前火爆,据现场统计播报,比赛入场观众为53150人,实际据记者了解,考虑到部分球票的来源并未统计入官方售票之列,比赛到场人数应超过6万人!而就在这场比赛前一天,国足在武汉与泰国队的比赛只吸引了不到2万名球迷,这场比赛的包厢票价也才仅仅200元。

  中国球市近年来的现状是:自己的国家队只能在二三线城市或偏远城市打得火热,球市的大面积萎缩让“国足”这张名片失去了号召力,赞助商都怕当冤大头,梅西和郜林谁更有票房号召力,不言自明。有趣的是,记者在武汉采访国足比赛时看到售票处门口惟一的巨幅广告牌不是国足“复仇”泰国,而是即将在这里举行的“中意传奇明星对抗赛”,马尔蒂尼、巴雷西、德约卡夫、萨内蒂的头像下赫然标明的票价远超国足比赛。按照原计划,国足与泰国的比赛也将安排在上周六晚举行,可就是因为主办方“惧怕”和南美超级德比杯撞车,才将比赛时间提前到了上周五……

  从2008年鸟巢投入使用至今6年过去了,国足从未在这里进行过比赛。回溯中国商业足球比赛的历史,你更会叹息中国足球的没落,1994年5月,中国国家队在工体战胜当时处于鼎盛期的桑普多利亚队,从而掀起了中国商业足球比赛的第一波高潮。到今年,时间正好是20年,20年的中国球市经历了从牛市到熊市的剧烈起伏,南美超级德比杯的火爆掩盖不了这几年国内商业球市步入寒冬的事实。成都商报记者借由南美超级德比杯之机,调查采访了合力万盛、欧迅、时博国际等国内多家商业办赛的代表公司,这些表面光鲜的大佬们大吐苦水,正如合力万盛董事长王辉所言,“干这行都是出于热爱,但是热爱不能当饭吃。不确定性让商业赛事已经无法成为大家的饭碗。”

  成都商报记者 胡敏娟 发自北京

  “赞助商都愿意跟着顶尖的欧洲俱乐部走,国家队出不了成绩自然不会有很好的市场。”———欧迅副总裁姚震彦

  市场变迁

  从追国足到追豪门

  中国球市搞商业比赛的第一波高潮是伴随着1994年职业联赛初生这个大背景的,尽管当年举办的很多比赛现在回过头去看都属于“人气高赚钱少”类型:球票不贵,反而是给客队极高的出场费,主办者仿佛只要看到狂热的观众坐满体育场就心满意足。当时的商业比赛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浓重的爱国情怀,当阿森纳、AC米兰、佩纳罗尔等欧美豪强相继败走中国后,中国足球的自豪感也在那一时刻油然而生。不过,从理性的角度审视,球迷对于当时中国足球的胜利显得有些盲目乐观,进而失去冷静判断,除了留下了“工体不败”的口号,在商业上毫无作为。

  2002年,中国队成功冲进世界杯决赛圈后,足球的热度达到空前的高度。随后的两年间,“龙马大战”、中巴之战、曼联击败上海申花这三场比赛让举办者了解到商业比赛的真正含义,其中“龙马大战”创下了3000万的票房。这三项比赛中组织者都尝到了盈利的滋味,也成为很多商业赛举办者的目标。今年仍活跃在中国体育圈的几大赛事公司就是那时成立的。2007年,律师出身的王辉自筹2000万元资金作为合力万盛的运营经费,全力引进在中国球迷心中颇有人气的意大利超级杯;2006年,欧迅作为国际足联在中国办公室的特殊身份成立,凭借在行业内的资源和人脉,欧迅的生意一时间风生水起。

  随后,合力万盛又拿下了法国、德国和西班牙超级杯的在华举办权,这些高水平赛事标志着中国举办商业赛事进入第三个阶段。“观众不再满足于只是看球迷来作秀,你就必须提供给他真正欧洲一流的比赛。”王辉表示。对于中国国家队的赛事,各大公司负责人都表示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会有很好的市场。“赞助商都愿意跟着顶尖的欧洲俱乐部走,国家队出不了成绩自然不会有很好的市场。”欧迅副总裁姚震彦表示。

  “如果票房卖不出本钱,公司最后这50万就给员工分了,散伙吧。”———欧迅总裁朱晓东

  豪赌辉煌

  高风险与高回报并行

  谈到做商业赛事,很多商业公司起初都是一个字:“赌!”2012年7月欧迅公司倾其家底支付了曼联和上海申花出场费和全部费用后,公司账上最后还剩下50万元现金,公司总裁朱晓东调侃着说,“如果票房卖不出本钱,公司最后这50万就给公司员工分了,散伙吧。”这也可见其背水一战的心情。结果还好,这场比赛的入场观众42715人,创造了上海虹口上座99.7%的票房峰值,这是商业赛在上海最成功的一个案例。现在想起,欧迅体育副总裁姚震彦还能回忆起那份紧张,“说不害怕是假的。我想当时成功靠的是以往的经验、合力付出团队和一些运气吧。”

  王辉的合力万盛也是在四年后迎来了理想中“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赛,2010-2011意甲联赛冠军国际米兰对阵意大利杯冠军AC米兰。“很多老球迷心中都有个米兰情怀,当我们把圣西罗或梅阿查搬到你眼前了,你是看还不看呢?再加上此前一年我们已经有了办赛的经验做铺垫,我觉得那场比赛的票房至少是空前的吧。”那场比赛吸引了超过7.1万观众,平均票价是1000元人民币,门票收入突破8000万人民币。加上商业赞助,“这个盘子轻松过亿,”王辉表示。少数成功案例的背后,更多的公司折戟沉沙。很多中国公司在看到了商业赛事赚钱后开始涉足此领域,但是资金和资质的缺乏让他们铤而走险。

  很多公司都希望先签下赛事合同,然后再找赞助商,最后以赞助商的资金来向俱乐部支付出场费。如果有赞助商愿意买单则皆大欢喜,一旦赞助商敲定不下来,赛事主办方只有单方面毁约取消赛事。事实上,这种商业足球赛一直缺乏政府及行业监管,造成很多公司敢于冒险试水,因为即使单方面违约也不用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

  “每天放在我办公桌上的文件中,有70%的合作都是经不起调查的。”———阿森纳俱乐部亚洲商务总监顾彤

  恶意搅局

  不确定性与不专业扰乱市场

  在成都商报这次调查中,各个公司负责人最常说的就是“不确定”这样的词汇。“不确定的因素太多,让人无从使力。很多俱乐部想不遵守合同就不遵守,赞助商这时就要看菜吃饭了,有好的球星俱乐部他们才愿意买单,而球迷们的心情就难以捉摸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更多时候,这些公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等待欧洲俱乐部的合同、等待赞助商的回应、等待球迷们的买单。

  越是沉不住气、越容易混乱。所有人都知道,只有足够有号召的球星、足够有成绩的豪门才能带来票房。豪门只有那么一两家,盯上他们的公司就只有各显神通了。去年欧迅曾和巴萨谈过中国行的计划,但在双方洽谈合作的过程中突然杀出了一家“承办商”,这是一家刚刚注册的公司,仅仅是为了巴萨上海行而成立,注册资金只有不到三万元人民币。在谈判中,这家公司答应给对方的出场费高达350万欧元。这家公司最终没有能够在合同期内支付全部款项,巴萨中国行也因此泡汤。欧迅事后表示理解这样的做法,“热钱都是有趋利性。但是这样对市场的发展没有好处,太高的成本会让整个产品前景黯淡。”国内其他商业赛运作公司如合力万盛、中奥延旭等公司也都遇到过类似的搅局,让他们十分无奈。一些公司开出的价格让业界人士觉得“离谱”,但签约后往往难以履约导致赛事流产,这对中国企业的信誉造成了恶劣影响。如此几次,欧洲豪门对中国公司加强了警惕,屡屡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正规的商业赛运转公司更加无法接受,导致了恶性循环。

  阿森纳俱乐部的亚洲商务总监顾彤就曾表示:“每天放在我办公桌上的文件中,有70%的合作都是经不起调查的。”这样“空手套白狼”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欧洲俱乐部对中国赛事举办的信任。鉴于中国商业赛的混乱现状,很多企业不愿参与其中,因为在其赞助商业赛的过程中,利益无法得到保证,整个程序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这个行业的风险太大,不确定性太多,真要拿它当饭碗太不保险了。”

  ———合力万盛董事长王辉

  纷纷转型

  赛事举办或成附加产业

  “商业赛到了瓶颈期,很多主办公司都另辟蹊径。”曾邀请多支欧洲俱乐部来华的中体博蓝总经理秦铮说。因为和AC米兰的纠纷,打造了“圣殿杯”品牌的中奥延旭至今没缓过来。而曾经成功操作了龙马大战的高德公司则在2005年又操作了一次皇马中国行,但失去了八大巨星的皇马却坐地起价。入不敷出的高德元气大伤,自此不敢再尝试商业赛事,而是转向体彩行业。商业赛又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不温不火的境地,体育公司很少触碰商业赛。少有的几场比赛,比如2007年巴萨中国行,主办方都巨额亏损。

  经历近2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一支大牌球队来华到意大利超级杯的正式比赛,球迷们的胃口越来越高。花500元买一张球票的他们,对比赛精彩程度和赛事组织都有更高的要求———这恰恰是商业赛所不具备的,很多俱乐部来华比赛更像是在走秀,而不会踢出让球迷满意的比赛来。这次的南美超级德比杯在各大公司来看,或许只是昙花一现,“这场比赛放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会赚钱的,只是看谁拿到这个项目而已。这是特例,没有普遍性,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姚震彦向成都商报记者表示。

  曾经百花齐放的商业赛事开发商如今只剩为数不多的几家,时博国际也是其中之一,这一次,该公司因拿下南美超级德比杯而名声大噪。目前,很多民营企业都开始转型走向其他道路:欧迅现在全力开发篮球赛事,朱晓东与欧冠篮球签了5年的赛事合同。在与欧冠篮球官员的接触中,朱晓东发现对方对开发中国市场非常渴望。姚震彦表示,“如果有优质的对决,依然是有市场的,但是这个问题不能着急,需要看机会。”合力万盛则即将启动转型计划。王辉认为,以后足球赛事还是要办,但是可能都只是附加的了。“这个行业的风险太大,不确定性太多,真要拿它当饭碗太不保险了。”王辉表示,“今后体育产业的开发是我们的主营项目。”

  商业赛蛋糕

  都被谁分走了?

  很多内部人士认为,中国商业赛之所以处于现在的艰难境地,各大俱乐部高昂的出场费难辞其咎。现在,像皇马、巴萨、曼联这样的顶级俱乐部出场费在200万至250万欧元之间,拜仁慕尼黑、米兰双雄、切尔西等俱乐部以150万至200万欧元的价格紧随其后。场地费也居高不下,以北京鸟巢为例,承接一场比赛就要到300万元人民币,工人体育场也需要60万元。加上机票、安保,各种费用达到了1000万元的水准。算起来,一场商业赛的总成本在3500万至4000万元人民币之间,甚至有时会达到5000万元或更高。

  对于主办方来说,这样一场比赛的成本支出无疑是巨大的。在国外的商业比赛中,赛事转播分成是受益的大头。据业内人士透露,一般来说,一场比赛收入的40%到50%都是来自媒体版权。可是在中国,不但没有版权,主办方还要贴进去一笔钱,媒体才会转播这场比赛。“中国电视转播权没有卖的,你想转播,还得花钱给电视台。意大利超级杯,我给央视50万转播费用,这个赛事如果在欧洲能卖到100万人民币,本来是收入却变成了支出,大概有150万的差距。其实,也可以上星在卫视播出,或者视频网站播出,但赞助商要求上央视。”合力万盛董事长王辉透露,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成本还在上涨,“到了今年的法国超级杯,我要给央视80万转播费。本来巴黎圣日耳曼票房号召力还是有的,但是无奈他的对手、法国杯冠军是黑马甘冈。这样就少掉了一半的关注。这也是做职业赛事的不确定性啊!”

  于是,主办方的收入只有靠票房与赞助商来支撑。以2009年意大利超级杯为例,红牛的赞助费是1000万元。这也就意味着,主办方要想不亏本,剩下的2500万元成本就只能通过票房来获取。这笔账算下来,每场比赛定价500元一张的门票,至少要卖掉5万张才能保本。之前票房超过5万人的比赛,中国市场只出现了两次,一次是龙马大战,一次是2011年米兰德比。这笔账很好算,结果也很清晰:大部分公司都是赔本赚吆喝。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