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川排球启动复兴计划 进校园让孩子们爱上排球

2014年10月24日 10:11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华西都市报记者陈甘露摄影雷远东

  振兴三大球,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正在被体育人践行的梦想。

  四川运动技术学院,排管中心主任的办公室,很像热门窗口,一直有人进进出出,还有人排队……戴着老花镜的周建安一直被人围着:说事、签字、安排工作。卸任国家男排主教练两年,回归四川排球一年,刚刚迈过50“天命”之年的周建安过得非常充实。

  不 久 前 召 开 了“2014-2021年四川省排球运动发展规划研讨会”,讨论并完善了《振兴四川排球运动发展规划》,上万字的规划书,在周建安看来根本不长,洋洋洒洒的每一个字里包含了四川排球圈这一年来的深耕调研,当然,还有属于四川排球的美好愿景。

  一传——扩大排球人口

  去年,上任四川排管中心主任一职后,周建安的办公室就是汽车——下到四川各个县、市,考察排球重点中小学。一年后,再次谈论起这个话题,周建安说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人才输送上,我们考虑了几个重点,一个是九年义务教育这个年龄段。”排球人口减少,这不光是四川排球的窘境,放在全国、全亚洲来说,排球人口的数量和意大利、阿根廷相比,用“少得可怜”来形容,根本不夸张。

  “这个年龄段的特色是,都是在校学生,我们的工作就放在培养孩子的特长和兴趣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川有许多驰名国内的排球传统强校,小学、中学各级别比赛中,都拿到过名次。如今,排球运动早就被更流行的网球、羽毛球、攀岩、跆拳道等项目取代,孩子们对排球感觉很陌生。

  让孩子们爱上排球,在周建安和四川排协看来,这是振兴四川排球最基础的一步。“我们规划得很多,包括排球进校园,让专业教练下基层、明星球员进校园等等一系列计划。”只有认识了排球、了解和玩过了这项运动,才有可能进一步进行专业训练。“扩大排球人口,这是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二传——回归传统风格

  重塑川军魂重点培养二传自由人

  “无川不成军”是排球圈一句老掉牙的话,也是四川排球曾经的辉煌。女排的张蓉芳、朱玲、梁艳,男排的周建安、朱刚、张翔、张利明等都有一个共同点——用脑子打球、灵活多变,当然,一个共同的缺陷是,身材都不算高。“四川人的特点,在全国是中等偏下的身体条件,但却具有一流的技战术水平。智慧、灵活这也是四川排球的传统风格,我们希望现在的苗子选拔和人才培养,能继续坚持四川这个独特的技战术风格。”

  “二传”出身的周建安就是智慧球手的典型,那支称霸亚洲的中国男排,全赖用脑子打球的周建安盘活,“二传的位置对智慧要求比较高,自由人对灵活要求高,这两个位置的特色和四川人的特征、排球传统风格比较接近,我们今后也会重点研究二传手、自由人的培养。”

  周建安说,确立了这个思路后,对于四川排球的选才观念也会有很大变化,“我们不会只注重身高,而是要看特点和特长,比如一个娃娃身材不算高,但弹性很好,这样,我们的选才会更有实用性。”看全面的身体素质、看弹性、看潜力,周建安说,女排的选才风格会和日本、泰国等队伍类似。“不会再挑选豆芽菜一样的苗子,要更突出我们的特色,希望四川出二传、出自由人,能成为一个传统风格。”

  短平快——借力外援外教

  现代化管理引进外援引进团队

  两周后,全国排球联赛就将拉开序幕,届时登场的四川男女排都将有“老外”,这在四川排球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次的外援实力很不错,是法国国家队的选手,刚刚参加了世锦赛的。”下午五点,四川男排主力们刚刚训练完,队员们全部打着“光胴胴”,男排主帅傅军守着他们做拉伸放松。“实力来说是强于上一次的外援,另外一个也是常年参加阿根廷联赛的好手。”

  在周建安看来,请外援不算“大手笔”,而只是短期战略。“外援的到来,是希望短期内提升我们的实力,将一流的团队风气带进来。”周建安的思路,在去年的外援身上就有了体现,傅军说那位曾效力西甲豪门的戴维森给队伍带来不少变化。“他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训练的专业度让年轻小队员受益不少,队伍很有凝聚力,大家很服他。”

  “我们考虑引进外援,不仅仅是球员,是一个更通盘的考虑,比如,不排除引进世界级的优秀教练,当然,更长远的考虑是,引进一些优秀的团队。”四川排球的规划战略中,包括了在今后组建专业的训练、管理、科研和公关等团队,“从现代化管理的角度,组建专业团队,肯定这需要大量的排球人才。”

  强攻——破瓶颈解难题

  共建俱乐部吃螃蟹的一次创新

  排球职业化,在三大球里算是最“落后”的。国内第一家职业排球俱乐部——恒大女排有过一个非常辉煌的尝试,高薪聘请郎平、引进冯坤、惠若琪等内援和美国、意大利明星外援,但在摘取了世俱杯铜牌后,恒大又回到了企业赞助省队的老路。

  恒大被迫转型时,记者采访过不少圈内人,他们表示,职业俱乐部最大的尴尬是招不到人,因为有全运会等因素,排球圈里,运动员几乎是“零流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周建安依然不放弃吃螃蟹,“我们设想的模式是,共建职业俱乐部,当然具体采取哪种形式,还没有考虑好,要借助国家体育总局振兴三大球的大背景和市场,脚踏实地地去谋划。”

  周建安的思路,希望有多种身份运动员的结合,“学生运动员、运动员学生,体制内球员和体制外。”所谓的体制外球员,就是不占编制的“个体户”,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球员,“好的体制外的球员可以和我们签约打比赛,他们的待遇不会低于编制内的球员。”其实,省排协和周建安脑海里的共建模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

  从走进校园的排球兴趣培养,到最终的职业化道路,这是一条循序渐进又漫长艰苦的路,对于这条路,周建安说只有六个字:“破瓶颈,解难题,这是我们攻关振兴排球的核心,不能遇到瓶颈就退却,碰到难题就绕开,我相信抱着这样的态度,即便我在任上不能全部完成振兴四川排球的计划,也可以给后来的人杀出一条血路,让四川排球人前赴后继地去实现这个梦想。”

  说这句话时,周建安又仿佛那位“亮剑”铸军魂的硬汉,胸里澎湃的血气和霸气,从未有丢失过。焦点人物

  下午六点,四川运动技术学院排球馆正在进行一场对抗赛,四川女排迎战前来交流学习的云南女排。发球底线上摆了一筐球,球筐后递球的人一直在叫喊:“好的好的!再来一个!”用普通话鼓劲的人是赵燕妮,用四川话喊的人是张晓雅,目前,川军里仅此二位披过国字号战袍。

  从赵燕妮到张晓雅

  四川排球新生代的国手成长史

  “大姐大”赵燕妮的蜕变

  2008年元旦,陈忠和在福建漳州吹响了国家队集结号,在冯坤、周苏红等“黄金一代”领衔的国家队里,1988年出生的赵燕妮和1990年出生的惠若琪是最年轻的两个“小咪咪”,也分到同一个寝室,成了同居密友。两人在国家队的“使命”很单纯:“学习!”

  当年的中国女排,主攻火力之强——王一梅、杨昊、李娟,三名老将都已经要竞争上岗了,缺乏经验的赵燕妮和惠若琪没有任何优势,但能入选黄金时期的中国女排,本身也是一份荣誉。

  练田径出身的赵燕妮,身体素质很耀眼,弹跳和爆发力是她的强项,相比王一梅、杨昊的重炮,她的技术特点是灵活,这也是川军特色,当年的赵燕妮被誉为希望之星,很多圈内人看好她接过大梅的棒。遗憾的是,陈忠和卸任后,随着中国女排经历主教练三年四换的动荡,赵燕妮两年的国家队历练就此结束。

  回到四川队,当年国家队的“小鬼”已经到了当家的年龄,更加成熟的赵燕妮也成长为四川女排的新核心。全运会、联赛,她都是四川队的得分王,落选国家队,对于赵燕妮来说并不是失意的包袱,而化解成了一份承担的动力。

  “新赛季,我们又有外援了,好好整啊!”来四川10年,东北腔依旧浓郁,队里的大姐大身上有了别的任务——传帮带。“以前都是老队员帮助我们,给我们传授经验,现在自己就是队里球龄最长的,也一直在帮助年轻队员,和她们很好沟通,很听我说的。”当年的短发换成了及腰长发,结束训练后,背着球包走去食堂,那里,川队的小姑娘们已经给她占好座了。

  “最帅女排队员”张晓雅

  仁川亚运会上,川籍国手张晓雅突然间爆红网络,炫酷的发型、霸气的球风,让不少网友惊呼国家队“最帅女排队员”。作为国家二队核心副攻,不满22岁的张晓雅随队拿到了亚洲杯冠军,又出征亚运会,虽然只有一枚银牌,但作为近年来稀罕的川籍国手身影亮相洲际大赛,四川排球圈有些翻腾。

  “当时她入选我们就很高兴,对于低谷中的四川排球来说,是一个鼓舞。而在这次亚运会上发挥也很好,打得很好,很不错。”一贯对队员严厉的周建安,却给予张晓雅好评,老大姐陈静点评时,认为灵活、智慧,是张晓雅的风格,“这个娃娃打球时很有思想,郎导的队伍一定是要选有特点,有实力的队员,晓雅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川队和云南队的练习赛上,张晓雅非常活跃,扣球和网前球的处理,更富有变化和胆识。

  帅气的张晓雅是土生土长的成都妹子,和“春哥”李宇春还是校友——新都一中,学习成绩不错还爱钢琴的她,也曾面临选择进专业队还是读书的困境,父母一度并不是很支持她当专业运动员。“进专业队就意味着放弃文化课,竞技体育又是很残酷的,他们也是害怕我走不出来。但我觉得排球真的能带给我快乐。”1992年出生的她,将自己的梦想定得很近——里约。“参加里约奥运会是我的梦想,但我觉得还是先进一队再说,能不能去奥运,真无所谓,毕竟无论是谁都是代表中国,都是为国争光。”

  新一代国手,充满了个性,从她们说话、打球的方式就可以看出,和老球员多少有“代沟”。不过,“90后”的张晓雅说自己很传统——训练结束后的时间,张晓雅会上网查看意大利男排的资料,学习和揣摩。一周一天的休息日,她会回家。“陪陪父母,弹弹钢琴,这就是我全部的业余生活。”记者手记

  排球“黄金一代”曾经有 未来也会有

  昨天,微博上推出一张让排球迷感慨不已的全家福——一个大圆桌上,陈忠和率领“黄金一代”女排合影。十多个曾经无比熟悉的女排姑娘们,大多嫁了人、当了妈,成为“嫂子”级别的人物。岁月增添了她们的女人味,当然,也毫不留情地催肥了她们曾经骨感无比的线条。

  上次电话联系陈静时,她曾透露,陈忠和提议让“黄金一代”的姑娘们聚一聚。“一晃就十年了,哪个晓得我们下一个十年这些人在哪儿哦?”原本打算周末办婚礼的陈静,为了十年聚首,豪气地把大喜日子推了一周。除了带队去美国的周苏红,雅典奥运的金牌队员全部齐聚漳州,有些还把孩子带给姐妹们“认干妈”,有喜讯的则被姐妹们逼问交待,整个气氛是又笑又哭,含泪幸福。

  一晃十年,中国排球的“黄金时代”似乎也随着这一桌的姑娘们一去不复返,如今,郎平回归,新一代的国家队终于让球迷们燃起了久违的期盼。排球,在国人心目中颇有情缘,曾经的五连冠辉煌,曾经最先崛起的三大球项目,带给我们太多的骄傲和激情回忆。女排世锦赛决赛后,网友点评里,有一条印象深刻,一位网友说:“90岁的姥爷、60岁的爹、30岁的我都一场不落全部看了,女排对于中国几代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没有任何运动可以相比。”其实,这位网友只是说出了很多普通家庭的真实情况,几代人对于排球的情感,是任何别的运动无法取代的。

  四川,曾经在国内拥有光芒四射的绝对强度,甚至形成“无川不成军”“无川没有冠”的圈内风俗,父老乡亲对于家乡排球的情感,尤为浓烈,这曾是四川最傲人的三大球项目,也是四川体育灵魂所在——灵活智慧、坚韧不拔。

  幸运的是,太平寺的运动技术学院排球馆,依然看得见很多老熟人——两鬓银丝的周建安,背已微驼的张翔,穿着运动服跑上跑下的陈静,抄着手站在球场边的傅军、叶文……暮色来袭,背着球包、身材还单薄稚嫩的“98后”“00后”球员,结束一天的训练后,头发上的汗水还没有完全干透……几代人一同走出球馆,你会油然感慨,四川排球的下一个黄金时代,不会遥远。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