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超持续回暖“钱景”看好 总收入突破4亿元

2014年11月13日 09:0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2014赛季中超联赛的大幕已经落下,各家俱乐部在赛场上的高下已见分晓,而它们在赛场外经营领域上的竞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中超整体的经营状况和价值体量又有怎样的变化呢?在日前由网易体育主办、中国足协指导支持的中国足球发展论坛上,网易发布的《2014年中超商业价值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本赛季中超比赛场均观众接近19000人,较之上赛季呈现小幅上涨趋势,上座率排名亚洲第一。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赛季以来,中超场均观众人数逐年上涨,球市处在持续的回暖之中。今年中超公司整体收入突破4亿元人民币大关,成为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收益最高的一年。受此利好因素的影响,今年每家俱乐部的年终分红将达1000万元,远高于去年的570万元。本赛季包括广州恒大在内的5家俱乐部实现盈利,而上赛季仅有2家盈利。

  中超总收入突破4亿元

  报告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中超公司总收入为4.4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收益最高的一年。特别是在今年初,中国平安保险以单赛季1.5亿元的价格冠名赞助中超,创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单赛季冠名费最高纪录,也是单赛季冠名费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另外,中超公司大幅提升了中超赞助商的门槛。截至目前,中超赞助商已突破10家。中超公司通过赞助费的方式共获得4.03亿元的收入,远高于去年的1.89亿元。

  不过,中超公司在供应商和赛事版权两方面的收入并没有明显增长,其中在版权销售上的收入只有3800万元,略高于去年的3600万元。通过计算,中超公司在赛事版权上的收入不到总收入的10%。而放眼欧洲成熟的职业联赛如英超、德甲,赛事版权收入能够占到联赛总收入的20%至30%,可见中超在赛事版权收入上取得突破的空间仍然很大。

  扣除1.7亿元的支出,中超公司今年的净利润为2.7亿元,远高于去年的1.19亿元。中超公司将从净利润里拿出1.6亿元左右为俱乐部分红,每家俱乐部的年终分红将达1000万元,这个数字也创造了历史新高。

  5家俱乐部实现盈利

  报告显示,中超俱乐部今年的总投入达22.37亿元,高于去年的18.8亿元。不过据记者了解,中超俱乐部的实际投入要明显高于报告公布的数字。报告显示,中超俱乐部今年的总收入为20.15亿元,高于去年的16.16亿元。中超俱乐部今年亏损2.22亿元,亏损额略低于去年的2.64亿元。

  报告显示,今年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俱乐部增加至7家,分别是广州恒大、山东鲁能、广州富力、上海申花、贵州人和、北京国安和上海东亚。而去年总收入突破1亿元的俱乐部只有恒大和鲁能。

  今年有5家俱乐部实现盈利,分别是广州恒大、贵州人和、上海东亚、上海申鑫和广州富力。而去年盈利的俱乐部只有恒大和辽宁宏运。

  今年中超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广告赞助、转会收入、门票和特许商品,其中广告赞助占总收入69%,转会收入占19%,门票占10%,特许商品只占2%。如以欧洲俱乐部的盈利模式为范本,可以看出中超俱乐部的盈利模式并不理想。比如,尽管中超俱乐部今年在特许商品上的收入突破2000万元,但绝对值和总收入占比仍然很低。

  俱乐部各有生存之道

  参加论坛的中国足协职业联赛理事会的人士表示,今年实现盈利的中超俱乐部数量扩大至5家是可喜的变化,反映出联赛的宏观环境有很大改善,俱乐部的经营能力逐步提高,“俱乐部的经营和生存模式不应该单一化,而应该多元化,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

  放眼今年几家盈利的俱乐部,可谓各有各的生存之道。恒大今年在球员转会和赢球奖金等方面的投入虽然不如去年,但相对于其他俱乐部而言依然是“大投入、大产出”模式,各种形式的广告赞助及门票收入让恒大赚得盆满钵满。与财大气粗的恒大相比,东亚俱乐部一直做小本买卖,长年坚持低成本投入,同时依靠成功的青训出售球员,以获取可观的转会收入。

  另外,中超大多数俱乐部处于亏损状态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宏运俱乐部总经理黄雁就表示,近几年来,在恒大等俱乐部大投入的带动下,宏运也加大了投入力度,但问题是仅仅依靠大股东的投入,不足以支撑俱乐部的发展运营,而俱乐部也很难通过市场化运作得到赞助,自身造血功能依然很差。

  河南建业今年投入接近2亿元,最终艰难保住中超身份。建业执行总经理张骞感慨道:“我们很难实现收支平衡,更甭说盈利了。”

  本报记者 高炜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