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马拉松大热背后有学问 身体机能需评估不可硬撑

2015年04月21日 14:52 来源:南京晨报  参与互动()

  上周末,扬州半程马拉松火热上演,3.5万名跑者穿梭于扬马跑道。不过,赛后一位“郭医生”在朋友圈的吐槽,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由于“跑马”门槛的降低,一些几乎无经验的跑者也踏上了赛道,导致了一些意外状况的发生。那么,安全顺利地跑完马拉松需要哪些资质和注意事项呢?

  南京晨报记者周宏标(中)在马拉松跑友中小有名气。

  一条朋友圈引发思考 “跑马”切不可只靠热情

  “我真无语了,一个个平时不锻炼,非要参加马拉松,你以为是逛街啊!下饺子一样地倒下来,成批往医院送,害得我们星期天还要值班,抢救成批的逞能者。”昨天中午,当跑者们结束了大运动量的消耗开始关注自己的成绩和名次时,一张截图突然在朋友圈被传开。截图里是一名叫做“郭医生”的人在吐槽,吐槽的内容正是上诉这段话。而在下方则是自己的评论,“东区现在忙完了,立刻赶赴西区人医,抢救室已经睡满了。”“西区靠近终点,大批的人倒下了,马拉松哎,哥哥们,不是闹着玩的,不是想参加就能参加的,没那个体力就不要装了,真无语了。”

  2012年,扬马成功地被国际田联评为金标赛事,前年、去年又蝉联了这一荣誉。扬马成为与北马、厦马、上海齐名的国内四大金标赛事,也是国内唯一的半程马拉松金标赛事。今年恰逢扬马举办第十年,受多重因素的号召,再加上组委会设置了5公里、10公里这样的入门级“迷你马”项目,因此今年的扬马比赛多了许多几乎没有经过训练的“菜鸟选手”,但“匆匆上马”的结果,是不少人倒在了终点前。

  “郭医生”话中“下饺子一样地倒下来”显然是夸张了,但被送到医院的跑者确实是不少。记者了解到,当天扬州市西区医院就收治了近20名因跑扬马导致身体不适晕倒或者出现生命危险的选手。跑友小韩亲眼见到一名新加入他们跑团的菜鸟倒在了离终点50米的地方,“直接送到ICU了,说是心梗!”

  科学训练不可少

  要踏上半马赛道,至少练半年

  过去的2014年,全国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赛事多达50余场,过百万人参与。跑马,成为最时尚最炫酷的生活方式。但是,热情也必须匹配上一定的资质,才能形成对于马拉松赛事的参与。

  所有资质中,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要有认真科学的训练。那么,需要多久的训练和积累,才能走上马拉松赛道?记者采访了南京体院运动健康科学系主任孙飚,孙主任告诉记者:“如果是21公里左右的半程马拉松,起码需要有半年的积累,这半年的训练量可以慢慢递增,从3-5公里,到5-8公里,再到8-15公里;如果是42.195公里的全马,这个积淀的时间更长,起码需要一年以上训练量。就算是5公里这样的迷你马,也需要3个月的训练积累。另外,平日的训练,最好选择在塑胶跑道或者草地上,这样可以减少对于膝盖的伤害。”

  南京晨报记者周宏标也是位跑马爱好者,有着6年跑龄的他,曾参加过北京、无锡全马,苏州、扬马半马等等,并在刚刚结束的扬马中跑出1小时40分的佳绩。他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接触马拉松前,我跑了四年多,尽管每次只有3公里多,但是这几年的跑步积累非常有用。正式跑马拉松前,我跑过两次30公里左右的山路,还在中山陵绿道上跑过两次26公里。现在不带手机手表,就能大概知道自己的配速,知道自己极限在哪里、如何克服。”

  科学的训练,还包括跑步技巧的使用。孙教授作了具体介绍,“通常而言,短跑选手为了追求速度会选择‘折刀跑’,步幅会比较大,比较费力,蹬出去的力量更大。而长跑选手更多会选择‘拖地跑’或者王军霞那样的‘老太太跑’,这样的方式更加省力更减少消耗。”

  身体机能需评估

  最好有运动体检,切不可硬撑

  科学的训练同样建立在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上:保证健康的身体。对于这一点,孙教授也指出:“跑马者对于自己的身体机能一定要有个评估。比如说,心源性心脏病、哮喘、癫痫病这些家族病患者,就不太适宜这种大运动量的锻炼。如果更专业一点的话,可以进行一次运动体检测试,通过运动心电、运动血压、运动耗氧、运动心率等角度来评测自己的身体机能。如果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要立即采取措施,降低训练量。”

  在这个问题上,周宏标也有相似的观点,“在马拉松赛场上,如果发现身体状况不好,千万不要硬撑,果断放弃。记得去年无锡马拉松手册上说的一句话:‘能来参加马拉松是成功的第一步,放弃比赛比参加更加需要勇气。’说得非常有道理,马拉松有很多次机会,你的生命却只有一次。那些不适合长跑的因素一定要和自身状况作对比,糖尿病、高血压、心脏问题甚至重感冒等等,都是跑马拉松的潜在危险因素,最了解你的还是你自己。”记者 吴小荣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