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析篮球运动员易受伤部位:脚踝和膝盖最易中招

2016年01月11日 09:24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 

  肯帝亚、同曦昨一胜一负

  本赛季CBA,江苏双雄饱受伤病困扰

  专家解析哪些是篮球运动员易受伤的部位

  昨天的CBA,同在主场作战的肯帝亚和同曦一喜一忧,肯帝亚108:97战胜上海队,同曦则以100:120不敌广厦。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遭遇大面积伤病,江苏双雄的表现不太稳定。肯帝亚方面膝伤连连,而同曦阵中的桑尼和冯欣两员大将都被腰伤侵袭。

  膝盖、脚踝、腰、手指、手腕都是打球容易受伤的部位,那么普通的篮球爱好者在平时该做怎样的防护呢?为此,快报记者对肯帝亚体能训练师陈伟进行了专访,给大家带来简单的防护小秘诀。

  现代快报记者 黄成宇/文 马晶晶/摄

  部位:手指、手腕

  受伤频率指数:★★★

  手指、手腕是打球中较高诱发伤病的部位之一,本赛季肯帝亚外援奥登就因大拇指骨裂缺席了赛季初的比赛,队长易立则受过手腕的伤病。

  在肯帝亚体能训练师陈伟看来,职业运动员手指绝大部分是在高对抗争球中受伤的,而业余篮球爱好者还容易在非对抗下受伤。“有些普通篮球爱好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再加上技术比较糙,一些篮球动作不规范,导致受伤,比如有人就会在独自运球时戳伤手指。这种情况就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个别危险的争球让一让。”

  对于手腕的防护,陈伟表示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戴护腕。“手腕这种损伤职业运动员也受不了,这属于接触性损伤。只有戴上护腕,来降低损伤的程度。”

  部位:腰

  受伤频率指数:★★★

  腰伤同样是篮球场上非常讨厌又非常频发的伤病,普通老百姓若是在打球中折了腰,还会影响日常生活。那么在上场打球前,该做一些什么热身动作呢?“保护腰部要对髋关节肌肉、腰部肌肉进行拉伸,增大活动幅度,篮球很多动作对腰部肌肉有要求,肌肉比较紧张的话容易受伤,此外冬天室外温度低,也容易拉伤。”陈伟说。

  除了个人习惯以及本身就有腰伤的爱好者除外,陈伟建议平时打球不要戴腰带。“打球时护具戴多了,会给人体一个信号:不用肌肉去保护了。”陈伟说,“事实上,人体中的腰部肌肉本身就有天生的腰带作用。”

  据陈伟介绍,前段时间很火的平板支撑就对保护腰部有帮助。“平板支撑属于激活性的练习,一组30到60秒,做2组,可以激活腰部深层肌肉,能够稳定脊柱,减少腰部损伤发生的可能性。”

  部位:膝盖

  受伤频率指数:★★★★

  膝伤是职业运动员的梦魇,像麦蒂、罗伊这样的NBA顶级球员都因为膝盖从球星沦为“凡人”,甚至是退役。肯帝亚外援奥登曾是NBA状元秀,他天赋异禀但因膝盖伤势郁郁不得志。普通篮球爱好者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膝盖呢?

  陈伟表示,上了年纪的篮球爱好者选择场地非常关键。“篮球运动需要不停地跑跳,若是在水泥地上打球,对膝盖冲击力非常大,最好选择塑胶场地,甚至是木地板场地,减弱对膝盖的冲击力。此外,还要选择一双合适的篮球鞋,不要穿着皮鞋、休闲鞋就上场了,这也是为了缓冲冲击力。”陈伟说。

  此外,陈伟认为控制运动量也尤为关键。“根据自己的体能控制运动量,在累了的时候改变一下打球的方式,比如说对抗赛改成投篮。值得注意的是,一旦你感觉膝盖刺痛,必须立即停下来。”

  部位:脚踝

  受伤频率指数:★★★★★

  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与朋友相约打一场娱乐篮球,都有受伤的风险,人们在运动中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当属脚踝。导致崴脚的情况有很多,可能是稍不留神踩到别人的脚面上,也可能在跳起投篮后落地不稳,也可能是在运球变向中扭伤。

  对于崴脚的防护,陈伟说:“一是戴护踝,二是要在打球前针对脚踝热身,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静态的可以做单腿站立15-20秒,来2组。动态的可以双腿起跳单脚站立,侧向移动单脚站立,落地后要稳住。”

  “无对抗下的崴脚主要是因为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差,通过上述训练可以激活肌肉,提升控制力。”陈伟补充道。

  陈伟告诉记者,若打球时不幸真的崴脚,需要尽快冰敷,最好同时加压。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