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马拉松赛事"平均分"待提:数量增长 质量良莠不齐

2016年02月18日 09:1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社会资本的空前活跃、群众性赛事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体育产业勃兴的鲜明例证。

  近日,人民网体育频道联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2015中国体育产业风云榜”(包括“最具影响力马拉松赛事排行榜”“最具影响力自行车赛事排行榜”“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本报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通过解读“2015中国体育产业风云榜”,梳理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脉络,敬请关注。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取消了办赛审批的马拉松赛井喷式增长,同样迸发的还有群众参与各种跑步赛事的热情。在平均每周末都有两场马拉松或其他跑步赛事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参加哪一个比赛已经成了不少国内跑友幸福的烦恼。2月14日,人民网体育频道联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2015最具影响力马拉松赛事排行榜”。这份榜单为跑友制订新一年的参赛计划提供了参考。

  赛事项目设置多元化

  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事,北京马拉松当选去年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可谓实至名归。这份榜单对各个赛事从热度、赛事级别、赛事设置、奖金设置、参与程度及专业性等六大项指标进行评定,从而得出最终的马拉松“赛事指数”。结果其实并不难预料,作为国内最知名赛事的北京马拉松、厦门马拉松、上海马拉松位列前三名,而获得国际田联金银铜标等级认证的扬州马拉松等赛事也位于综合排名的前列。

  多个指标从不同角度考量目前国内马拉松的发展态势。除了赛事数目大幅增长之外,各赛事的项目设置已开始多元化。很多赛事考虑到不同参赛人群的需求,设置不同距离、不同年龄的赛项,以满足参与者多元化的参赛需求。有20年历史的上海国际马拉松便设置了包括全程马拉松在内的4个项目。

  作为衡量赛事水平一大重要因素,全程马拉松参赛情况在去年有了好转。厦门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广州马拉松、杭州马拉松、北京马拉松等5场全程赛事的参与人数都超过了1万。

  与此同时,进入排行榜前100名的马拉松赛事已显现出鲜明的地方生态和文化特色。体育产业专家、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认为,在中国马拉松赛事今后发展的趋势上,大都市在办赛各方面还是会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其他区域,利用自然优势或文化元素举办有特色赛事,也可以成为一个亮点。

  赛事服务需要下大功夫

  打造像柏林马拉松、东京马拉松等享誉全球的赛事,吸引来自全世界马拉松高手前来参赛,无疑是国内大部分马拉松赛事的愿景。

  但至少在现在,国内马拉松只是“刚刚上路”。赛事专业程度尤其是对选手服务的欠缺,成为了跑友火力最集中的“槽点”,也令赛事显得“有形无神”,重外表而轻内涵。大到赛事关门时间设置不合理、赛事奖牌提前发放酿成“乌龙”,小到饮水点位置安排有误、号码布发放混乱等,都在时时刻刻提醒着国内马拉松赛事,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国马拉松年会上,中国田协副主席杜兆才直言“国内马拉松赛事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而在“2015最具影响力马拉松赛事排行榜”上,只有不到10项赛事超过了60分的“及格线”,也在说明着同样的道理。

  随着马拉松热不断升温,提升服务水平已连续几年成为国内马拉松办赛者的“主攻方向”。2016年起,在新修订的《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等级评定标准》中,选手服务一项在满分100分的标准中提升到了15分,成为所有评价指标中比重最高的一项。各项赛事若想在明年的榜单中“换换位置”,当在服务上下更大功夫。

  赛事国际认证任重道远

  易剑东在解读榜单时表示,不少国内马拉松赛事目前仍处于初创阶段,中国马拉松的国际认证之路任重道远。获得国际田联认证的只有北京马拉松、厦门马拉松、上海马拉松、扬州马拉松、重庆马拉松、黄河口马拉松等几项赛事,而获得国际马拉松长跑协会认证的也只有北京马拉松、厦门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兰州马拉松、杭州马拉松、大连马拉松等几项赛事。

  无论是国际田联评定金银铜标赛事,还是中国田协评选金银铜牌赛事,对赛事的各个环节都有一整套详细的标准。而要想提高办赛水平、迅速缩短差距,在赛事的技术环节实现“标准化”是最有效的办法。中国马拉松赛事联盟的成立,使得这种办法更具可行性。中国田协副主席王大卫表示,建立赛事联盟的目的,在于对内实现资源共享,对外打造中国马拉松的整体品牌。

  “以老带新”“以强帮弱”,对于解决国内马拉松赛事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是一种不错的尝试。从“单兵作战”到组建“集团军”,也使得欠缺经验的办赛者遇到难题时能够有章可循,而非做出“拍脑门”的决策。在下一次的排行榜上,国内赛事应该能够交出更高的“平均分”。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