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转型难免阵痛迷茫 体育产业需沉下心培育

2018年02月02日 09:5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体育产业需沉下心培育(体坛观澜)

  薛 原

  2017年,对体育产业从业者来说应当是五味俱全。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政策引领、概念爆发、投资热捧之后,2017年进入了沉淀、滤清的阶段。一方面,体育产业投资热潮有所减退,向着更为理性、务实的方向回归,另一方面,在那些扎实做事、谋求长远的从业者看来,业界内外对“如何发展”有了更多共识,沉下心去培育产业根基的诉求,变得更为清晰而具体。

  共识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体育产业是个长周期产业,想赚“快钱”的大多沦为泡沫,“慢钱”则需要下功夫从消费意识、人群、习惯等方方面面去涵养,最终支撑起体育产业良性循环的,是全社会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与带动。还比如,体育产业有很强的“平台效应”,能够起到链接诸多产业的功能,在消费升级、拉动内需的大背景下,体育产业与旅游、娱乐、文化、教育等都有着很强的兼容性,如果能够形成宽广的多元平台、常态化的产业链,体育产业也就能得到更为有力的背书,更自然地融入大众、融入日常,成为衣食住行之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必然需求。

  诸多共识也在推动着体育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需要以这样的改革去催生“化学反应”。对于那些潜心经营的企业来说,其中有不少心得与感慨。

  位于杭州的莱茵体育,是一家鲜明亮出“体育”招牌的上市公司,他们的酸甜苦辣,也是近年来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15年,莱茵体育从一家房地产公司更名为体育公司,“旧瓶装新酒”的背后,既有对原先领域发展趋势的判断,更有对体育产业前景看好的期许。但是,转型也难免阵痛与迷茫,面对全新的供需关系、全新的市场导向、全新的发展逻辑,如何将体育消费这个命题做实做强,依然要从供给侧去思考建构。

  体育产业发展的要义在于将体育与生活充分融通,让体育成为提升生活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路径。对中国体育来说,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而发展的过程,需要更多社会组织、企业事业等共同参与,更需要以踏实务实的态度去建构营造。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