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滨:我不是金牌教练 为金牌不择手段太浅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姚滨:我不是金牌教练 为金牌不择手段太浅薄
2010年02月08日 08: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为什么要为了那块镀金的牌子损失很多东西呢,甚至不择手段。那就做人太浅薄了

  本刊记者/唐磊

  1月28日,第二十一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正式成立,出征2月13日开幕的温哥华冬奥会。

  代表团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赵英刚表示,上一届冬奥会拿到2金4银5铜,这届总体目标是要在前两届(盐湖城、都灵冬奥会)基础上“有进步有发展,表现得更好”。

  有史以来,中国一共夺得两枚冬奥会金牌,而在近十年被国内大众认知度最高的是花样滑冰双人滑却一直与金牌无缘。虽然嘴上不承认,但缺一枚奥运金牌,是总教练姚滨一直的遗憾。

  申赵复出,目标就是金牌

  在2009年末的花滑总决赛上,申雪赵宏博以214.25分的高分夺得双人滑金牌,这是国际滑联历史上双人滑成绩的最高分。退役两年后复出不到半年,他们就回到巅峰状态。

  最高兴的当属总教练姚滨,得意弟子复出,让中国双人滑的队伍更加殷实,三对实力选手一同冲击今年温哥华冬奥会金牌,也许能圆了中国花样滑冰的冬奥会金牌梦。

  2007年,当申雪、赵宏博退役时,队内就一直留条口子——随时欢迎他们回来。

  2009年5月,32岁的申雪、37岁的赵宏博正式复出。

  “他们回来之前和我做了一个长谈,我把我主要的意见和他们说了。说的困难多一些,让他们做好准备。”总教练姚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们两年没正规训练了,尽管参加职业表演,保持着竞技水平,但离竞赛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包括伤病和队友的关系、媒体的说法,我们都聊了。他们还是决定复出。”

  退役的两年,花样滑冰的规则有一些变化,所有人都要重新适应,留给申雪、赵宏博的时间不到一年,就算自己都做好了准备,裁判是否认可也同样重要。花样滑冰是打分项目,运动员长期不参加比赛,裁判是否记得你,对你是否还有好感,直接影响成绩。

  而这次国际滑联历史上双人滑成绩的最高分,已经打消了大家的顾虑,剩下就看申雪、赵宏博的发挥了。

  申雪、赵宏博参加过三届奥运会,主教练都是姚滨。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新人申雪、赵宏博动作难度大,但艺术表现力逊于欧美选手,又没有名气,最终第五名的成绩已令人惊讶。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带着超高难度动作“抛四周”,和精心编排的《图兰朵》,申雪、赵宏博成为夺冠热门。但比赛中“抛四周”的起跳失误,只让他们拿到一枚铜牌。2006年都灵冬奥会,赵宏博赛前备战受重伤,用了半年时间复出,虽战胜了身体和征服了裁判,但仅得到铜牌。

  申雪、赵宏博是姚滨的第6对弟子,此前5对都夺得过全国冠军,但没有人在冬奥会上取得金牌。这些年姚滨重点指导的三对双人滑选手——申雪、赵宏博,庞清、佟健,张丹、张昊都获得了温哥华冬奥会参赛名额,而且都具备冲击奖牌,甚至金牌的能力。

  备战2010年冬奥会的最后一年,姚滨更忙了。申雪、赵宏博需要他单独指导,随着水平的提高,庞清、佟健,张丹、张昊也需要更多的指导时间。姚滨在不同的时间对三对弟子分别训练,训练时间是以往的两倍。

  已经赢得无数荣誉,但独缺奥运金牌。或许为自己解压,或许他已经想清楚了体育的真正含义,此时的姚滨已不再像之前那样较劲,他说:“缺了没什么,有的人一辈子什么都有就缺爱情,有的人就缺钱,生活就是这样。”

  “冬奥求价值”

  随着申雪、赵宏博的复出,很多人又对明年温哥华冬奥会的双人滑金牌有了遐想,毕竟他俩曾无限接近这块金牌。

  但姚滨依然不提出夺金的目标,他亲自编写的备战标语挂在训练场的墙上,最后一句是“冬奥求价值”,和很多有望冲金的项目不一样。姚滨说,“写成‘冬奥求金牌’就不押韵了”。

  中国新闻周刊:申雪、赵宏博复出后,明年冬奥会的目标有没有改变?

  姚滨:目标没有改变。回来以后队伍的厚度增加了,队伍的排他性增加了,可以挤掉其他的人。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中国的几对劲敌都组队时间很短,但上升的势头都很快,为什么他们组一对选手很容易出成绩?

  姚滨:这算是强强联合。我们都是弱小搭伴,非常弱小,经过这么多年。要从头开始练,个人技术还要练三五年。张昊单人滑技术还在我手里练了五年,五年后才搭伴。

  而他们都是个人技术已经相当高后搭帮,两三年就可以起来。

  中国新闻周刊:随着规则的改变,中国技术方面的优势没有了,表演又历来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怎么办?

  姚滨:过去我们定位就是要在技术难度方面超过他们很多,才能去竞争。那时候我们的捻转、抛挑是绝对领先的。现在大家都学了,模仿过去了。新的技术由于规则的改变限制太大,没办法。

  大家玩同样的游戏,我们只能玩得更精,质量更高。包括表演、表现力,达不到要求的我们都翻新了,重新编。刚刚这个起跳(指着张丹、张昊在训练时的动作),全世界其他人都做不出来,这个裁判可能认可能不认,但我们要给自己高标准。

  中国新闻周刊:你说过,“干这行起就没想过拿奥运金牌,中国人凭什么拿?”这是真实的想法吗?

  姚滨:你想(金牌)你就是精神病(记者注:花样滑冰是欧洲人主导的项目)。

  当年我跟领导说,申雪、赵宏博现在不错,将来会有所发展。就这样,背后还有人说我吹,说我狂。1995年,没派出国比赛。1996年,我说再不派,他俩就废了。有人却说,你没出过国啊,要争出国。我说我能拿中游,领导说我吹。但后来世锦赛我拿了第15名,总共30对选手。那时候不要国家钱,用出场费参赛,回来还要请吃饭。

  当时袁伟民也说只听说过陈露(美籍华人单人滑选手),没听说过双人滑,问你们怎么上那么快。我说不快啊,1992年就搭伴了。我们这个项目周期性比较长。

  中国新闻周刊:上届冬奥会,有想过冲金吗?

  姚滨:赵宏博没受伤前,有这种愿望。但受伤后就成为泡沫了,有些领导劝我要完全放弃他,精力放在老二老三上。我能放弃吗?!

  我跟医疗组专家说,你们只要给我留10天练跳跃就行,结果刚好11天。

  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冬奥会的目标是金牌吗?

  姚滨:全国人民、领导都想,但这不是我想的。我干吗要给运动员这种压力?

  金牌该你的就是你的,不该你的也拿不来。

  我向来都说我不是金牌教练,我是为了精神存在。就像2008年奥运会,全世界都评价中国,这才是不是金牌的金牌。为什么要为了那块镀金的牌子损失很多东西呢,甚至不择手段。那就做人太浅薄了。

  “我也很困惑,为什么还普及不了”

  “教父”“先锋”,不管用哪个词,都必须承认,中国双人滑的历史几乎就是姚滨个人的历史。从1980年作为运动员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到后来带出申雪、赵宏博等国际著名选手,姚滨的努力带动、代表了中国双人滑。

  姚滨说自己一辈子都在干花样滑冰,已经很累了,想退休。

  担心姚滨退休后,中国双人滑会跌入低谷,是合理的。但现在被拔高的中国双人滑本来就是畸形的,塔尖上的三对姚滨弟子,没有塔基依托,这个项目迟早会断了香火。

  有人建议姚滨退休后开所学校,带出更多的孩子,建起塔基。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双人滑的工作有多少在请外援帮忙?

  姚滨:节目编排、服装、音乐都有借助外援,但最终把关还是我们。张丹、张昊今年自由滑编完回来,我们一致觉得不行,后来我重编。

  没有东西是一拿来就能用的。但哪怕中间只有百分之三十可取,我们就觉得比我们高,但往往有时候没有高的地方。

  中国新闻周刊:怎么在突出本民族的特殊和西方的审美观之间找到平衡点?

  姚滨:所以我们会做些违心的事。

  比如申雪、赵宏博的《图兰朵》,服装设计师设计了两次,第一次我根本没同意,第二次我说这个不错,设计师马上瘫倒在床上,说终于过了。我的要求非常高。之前我自己设计过两套,后来设计师拿出的方案和我的差不多。但我希望知道西方人眼里中国人是什么风格,他加了两个中国结。因为毕竟是给外国人看的。要适合别人的口味。

  中国新闻周刊:依你的个性,你会去妥协吗?

  姚滨:必须的。你觉得你好,但要经过很长时间也许才能征服这些外国人,但比赛就是今年明年,成绩是最主要的。音乐服装师是载体,胜负取决于你的动作技术。

  中国新闻周刊:你能出成绩,优势在哪?

  姚滨:动脑子。三心,恒心、用心、博心。博是一个宽度,要博学;用心是一个点,看你做到什么程度;恒心是一个长度。

  去年总决赛后,有媒体说,我当了6年总教练,双人滑的瓶颈到了,越走越窄,我们压根连瓶都没有。有人说金字塔,我说你们真错了,我们这个项目就是一个风筝,这根线断了,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能飞到这就相当不容易了,乒乓球有多少人练习,双人滑才几对?!

  中国新闻周刊:其他教练能带出来吗?

  姚滨:双人滑是很综合的项目,对教练、队员都要求很高,如果理念有问题是不可能成的,光抓毛皮的问题没有用。

  我的训练方法和我原来的教练根本不一样。我也不知道国外怎么练。花滑要切割成很多若干块切割开练,但整合到一起最重要的,我称之为终端技术,但基础是关键。所有的训练都服务于冰上。我从来不给他们练长跑不游泳不打球,现在练得也很单调,除了舞蹈课,就是专项组合,但这把技术耐力都练了。

  我之前的两名助理教练都被我换掉了,因为他们滑过双人滑,我不在时,训练全按以前他们教练教的方法,风格全变了。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双人滑的成功给人一种假象,毕竟底子那么薄出成绩,不符合规律。但恰恰不先出成绩就更没法打好底子。这是不是很矛盾?

  姚滨:矛盾。跟其他项目没法比。人家乒乓球训练好几层楼,几百人练。我们要求成功率非常高,没有淘汰的几率。

  现在只能从地方选人,这样也是矛盾。有时把队员和教练都调到国家队,但教练水平不够;而且调来,地方上其他选手训练就荒废了;地方也不愿意放人。

  我也很困惑,高端走那么高了,但为什么还普及不了。要塔基还得市场化。就算以后我成立个学校,但是足球很多这样的学校也不成功,这和演艺的学校不一样。这个项目周期长,5岁到15岁,一下就十年,可能刚刚打个底。利益也是问题,不能给考试加分,费用也太高,一年也许要十几万。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这三对选手迟早要退的,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姚滨:现在在带三对小选手。其他的冬奥会后再重新考虑。身体问题要先解决,现在腰椎间盘导致腰部肌肉、臀部肌肉有问题,没法睡觉,有时得吃药,要不就灌酒迷糊了睡。 ★

    ----- 体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