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斯大林格勒":一场不真实的局部战争

2013年11月07日 09:54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斯大林格勒》剧照

  《斯大林格勒》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老版的翻拍,可是如果是奔着大场面去看的就会非常失望,因为它表现的只是一场虚构出来的局部战争。它只在开篇出现了一场抢滩登陆战,其后都是小规模的游击战争,编导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处理人与人的各种情感关系上。

  与老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宏大的战争叙事不同,这部电影里没有出现双方最高统帅形象,没有意图精确的作战指示,没有悲壮而激烈的巷战场面。除了登陆戏外再没有称得上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从人物到场景都是微观呈现。敌我双方很难找到一个主角式的人物,最主要的战争场景围绕着斯大林格勒标志性建筑巴普洛夫大楼展开,从这一点上,电影倒非常像苏联战争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通过几个人物的群戏来从侧面反映战争。

  电影以一场地震后的救援行动开始,“我”作为一名专业的救援人员参与救助一名废墟下的女孩。这与斯大林格勒部分的故事结构非常类似——五个男人拯救一个女孩。它不再沿用以往战争电影中常见的墓碑作为回忆的开始,而是以一种人道主义的视角连接起两个时代,算是一种创新。而且德国军官卡恩也不再像传统的残暴法西斯形象,对敌国情人的眷顾,对故乡家人的思恋让他看起来更加复杂立体。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两大最主要的对手并没有进行正面的冲突,这让电影看起来有些分裂,让人分不清是想表现革命战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还是德国军官的畸形恋情呢?

  作为一部俄罗斯二战电影,它首要的任务是突破苏联战争电影的模式,而编导选择的方法是去意识形态化叙事。我们在电影中只能通过墙上的领袖画像感受背后的政治意味,对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兵们在战斗前很明确地表明是为了苏维埃政权,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斯大林格勒》中,大尉格罗莫夫想要将女孩卡佳撤到后方,原因是坚守在大楼里的士兵都是为她而战,很容易出问题。可以看出,电影只是将战争作为背景,在舞台的中心是人性的多面性,这是与以往的苏联战争电影的最大不同。

  电影另一大不同是影像风格。客观地说,电影的美工置景在历史还原上颇下了些功夫,将战火中斯大林格勒的残垣断壁的感觉营造出来。而在影像上,不再像现在流行的手提式摄影风格突出纪实感,而是采用更为现代的手法,结合数字技术,让电影有一种游戏感。电影中慢镜头用到几近泛滥,而配乐几乎无处不在,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审美疲劳。

  除此之外,电影在剧作上出了问题,呈现出一种幼稚病。这种幼稚主要体现为不切实际,并在结尾的生日仪式达到高潮。三个士兵冒着生命危险只为搬回一只浴缸为女主角洗澡,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荒诞感,到男高音士兵竟然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西装革履地出场,优雅地坐在钢琴前唱起了颂歌,歌声串联起了德国军官卡恩与情人的分离,让电影有一种很强的刻意性,这种浪漫抒情带着怪异的味道。而德国军人的行为也有很强的人为性,卡恩能开着摩托撞开人群寻找自己的敌国情人,而一向以纪律与意志著称的长官一再忍让他的疯狂行为,让人不可思议。如果是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确实可以这么拍,但这些都不应该是一部严肃战争电影中出现的情节。

  电影以3D效果为宣传点,可是看完整部电影就会发现,其实这样拘囿于狭小街道的战争电影实在没有必要用3D拍摄,一部好的战争电影往往无关乎形式。而这部电影恰恰是技术上已经过关,但剧作层面却有很大的硬伤。苏联的战争电影之所以如此辉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依托那一本本熠熠发光的文学作品,而《斯大林格勒》却因为虚构性太强影响了真实性。但它像一个指示标,有可能是俄罗斯战争电影今后的创作方向。而如何在缺少经典文学作品支撑,同时又采用去意识形态化叙事来表现战争中的美好人性,俄罗斯的电影人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胡祥)

【编辑:宋宇晟】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