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我们还需要小刚来贺岁吗?

2013年12月20日 16:34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股评人“跨界”骂了《私人订制》,影评人“疯狂”抨击着《私人订制》,但这并不妨碍普通观众们蜂拥至影院。在一片口诛笔伐声中,《私人订制》首映票房1100万,首日票房超8400万,创华语电影票房新纪录。不过,在超高的票房背后,影片的品质仍成为热议焦点,关于冯小刚“江郎才尽”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观众们难道不需要专注贺岁17年的冯小刚了吗?

  票房超高:

  首日刷新华语片票房新纪录

  在《私人订制》入市前,“负增长”的贺岁档就盼着这部喜剧片来“救市”。但偏偏有机构投资者毫不负责地“染指”影评人业务,给出“主题模糊,前重后轻,连贯性差”、“绝对远低于预期”、“看到一半都看不下去了”这样的差评,华谊股票两天来经历了跌停、涨停,昨日最终以跌至29元的低价收盘。不过,《私人订制》被财经人士“搅局”后,成功霸占了全国各大媒体“头条”,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和话题中心。而华谊虽然体会了一把“喜剧的忧伤”,但首日的高票房足够高层偷着乐了。

  据统计,《私人订制》 零点首映场票房高达1100万,创华语电影首映场新纪录,算上此前点映场次票房,《私人订制》 在昨日零点后就进账1200万。由于昨日排片高达53%,全国各大影院从上午到晚上都一直保持着高上座率,黄金场次几乎爆满。昨日13:30,记者在上海影城还见到有黄牛在兜售《私人订制》票子,“14:20开场,里面票子都卖光了。”截至昨晚20:43,《私人订制》网票突破千万,通常当日网票票房乘以7到10就是当日票房,据不完全统计,《私人订制》首日票房超8400万。有影院经理不禁感慨说:“首日大卖,第二天有望破2亿,首周就是破3亿的节奏,《私人订制》 才是真正意义上吹响贺岁档进攻号角的大片!”

  首日8650的高票房,《私人订制》不仅打破了《小时代》创下的首日7300万的2D华语片票房纪录,也一举打破了《西游降魔篇》创下的首日7650万的3D华语片票房纪录,成为首日票房最高的华语片。而在去年贺岁档“称王”的《泰囧》,首日票房也不过3900万。目前,内地市场首日票房最高的纪录保持者是1.3亿的好莱坞3D 大片《钢铁侠3》。有业内人士分析,经过本周末,冯小刚将成为内地累计票房最高的导演,他此前电影累计票房已达25.81亿,冠军是詹姆斯·卡梅隆创下的27.897亿,而张艺谋电影累计票房也不过17.4亿。

  恶评如潮:

  可比肩《富春山》的“烂片”

  去年贺岁档,当《泰囧》成为现象级电影时,影片到底好不好、票房到底有多少都已经不重要了。而今年,全民期待加诸于《私人订制》一身时,财经圈指着它投机,影院指着它卖钱,观众指着它买笑,影片在一夜间引爆后,它承载的东西已远远超过票房和品质。也正是在一天之间,网上开始了对影片铺天盖地的抨击,这种声势比当年声讨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的阵势还要猛,甚至堪比今年对《富春山居图》和《小时代》的讨伐,“烂片”几乎成了它的代名词。

  先不管那些自作聪明的投资者,影评人也纷纷开始猛击冯小刚。知名影评人Magasa毫不留情地抨击说:“世上竟有这么没羞耻的电影,过去冯小刚为大家制造流行语,现在沦落到抄老段子和网络俗语,和春晚趋向很配,怪不得中选。”而“大旗子虎皮”则直指冯小刚不尊重电影,瞧不起观众,“没有人物和结构,只有广告,唯一有价值的是编几个笑话逗你玩。”更悲惨的是,《私人订制》豆瓣评分仅5.1分,有豆瓣资深影迷评价说:“谁自掏腰包去电影院看,谁才是真正的‘成全别人,恶心自己’”。但就在影评人“狂喷”之际,《私人订制》昨日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放映场次效果出奇得好,学生观众们爆笑声不止。还有某网友忍不住表示,自己的同事和朋友都去看了,最低的评价也是还行,没听到一个喊烂的。“他们基本不上时光豆瓣,也很少爱发微博,影评更是懒得写,基本就是路人观众。”

  客观地讲,“炒冷饭”的《私人订制》绝对比不了《甲方乙方》,冯小刚复制老套路的确是招人反感的,影片也的确存在松散、凌乱的问题,但在贺岁档绝对算是部合格的影片,将其归结为《小时代》、《富春山》那样的“烂片”有些失之偏颇。可以肯定的是,影评人和普通观众永远是两批不同的人。影评人太过在乎存在感,他们仿佛只有用尽最尖酸刻薄的语言才能凸显自己的高明,所谓大雅之人眼里哪能揉进“俗沙”。而无所谓的观众,他们只想进影院放松,即便这不是部令人满意的影片,但至少不会当其为“过街老鼠”般喊打。

  现实残酷:

  我们还需要小刚来贺岁吗?

  从1995年成龙贺岁片《红番区》被正式引进内地,从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开创中国内地喜剧市场,再到2012年徐峥的《泰囧》奇迹,事实证明观众在贺岁挡最需要的就是喜剧。尽管《私人订制》惨遭质疑,但不能否认的是,冯小刚专注贺岁17年,他为观众奉上的欢声笑语最多。

  1997年,冯小刚拍出了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这部拍摄了40多天,成本只有300万的喜剧片最终收获了3300万票房,成为当时内地电影市场的一大热点,冯小刚也正式让中国内地贺岁片市场步入正轨。影片在票房上的成功引出此后几年的贺岁片大战,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姜文加入执导贺岁片的行列,比如《英雄》、《无极》、《三枪拍案惊奇》、《金陵十三钗》、《让子弹飞》 都是这些年的贺岁大片,但专注拍贺岁喜剧片的只有冯小刚一人。

  在《甲方乙方》后,《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连番登场,它们都以三、四百万的投资收获了3000多万的票房,冯小刚和葛优的组合已经成为贺岁“金字招牌”。冯小刚的喜剧总能把握时代脉搏,比如《甲方乙方》契合了90年代的创业热;《不见不散》关注的是出国打工者的辛酸苦楚;《大腕》 一方面反映了中外合拍影片正慢慢放开,另一方面则讽刺了中国广告业的无所不用其极;《手机》上映时,移动通讯工具正慢慢普及,隐私的泄露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非诚勿扰》 则干脆催生了一档备受瞩目的婚恋节目;《私人订制》 本是冯小刚诚意回归喜剧之作,但却不被认可和接受。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导演崛起,中国电影的确在面临更新换代,徐峥的《泰囧》已成为一个信号,毕竟冯小刚已专注贺岁17年,他终究要有接班人。但现实的问题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大第五代导演几乎被妖魔化了,他们曾经被仰望如今却被俯视,“专注挑刺第五代”几乎成为不少人的乐趣。必须承认,面对越来越年轻的观众,面对越来越发达的市场,再用过去的视角和手法拍片肯定是行不通的,冯小刚自然面临着危机。但面对一个服务大众17年的喜剧导演,观众大可不必抱着将其赶下“神坛”的心态,毕竟冯小刚不是神。

   于音 报道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