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王朔现象”:文字与影视联姻的“范本”

2013年12月27日 15:15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冯小刚的贺岁喜剧《私人订制》自12月19日一经亮相便吸引了无数影迷的注意,这部以“成全别人,恶心自己”为口号的电影在海报显眼处用大号字体标出“王朔 编剧”。在国产电影很少拿编剧作为宣传噱头的情况下,“王朔”两个字格外有分量,也跟葛优、冯小刚一样,成了票房保障的一道“护身符”。

  从1988年到2013年,总共有23部由王朔原作改编、参与编剧甚至执导筒的作品,其中包括18部电影,5部电视剧。随着王朔创作的停滞,从2000年开始数量急剧减少,《私人订制》距离上一部作品《非诚勿扰2》中间有三年的时间。

  有人说,王朔的作品从文学的角度来讲都不算好,但拍成电影之后都不算差,这可以说是王朔作品的一大特点。从文字到影像的轮回,虽换了不同的壳,而内里仍是王朔式的“三观”,而恰好的是,作为大众文学标本的王朔更容易与群众打成一片。

  1

  “王朔现象”红极一时

  王朔于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处女作短篇小说《等待》发表于当年《解放军文艺》文学杂志第11期。1988年被电影史学家称为“王朔电影年”,这一年,他的四部小说被搬上银幕,分别是《顽主》、《轮回》(改编自《浮出水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大喘气》。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开始树立自己的招牌。他后来被妇孺皆知归功于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

  以“痞子”自称的王朔最为读者和观众熟知的风格是“调侃”。调侃本身是一种不硬也不软的语言形式。浸淫京派文化多年,这种语言形式融入了王朔的骨子,与其说王朔是把它当成了工具,还不如说王朔把它当成了武器。

  进入90年代以来,王朔的小说被改编以及王朔参与编剧的影视作品呈“井喷”之势,共有12部。当中包括《永失我爱》、《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青春无悔》、《爱你没商量》、《过把瘾》、《海马歌舞厅》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王朔与姜文、冯小刚的合作。

  王朔于1991年发表在《收获》第6期的小说《动物凶猛》在4年后被姜文改编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该片陆续获得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音效六项大奖,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王朔的小说再次被成功地搬上银幕,也使演员姜文迈入著名导演的行列。

  说到王朔与电影的关系,不得不提的是冯小刚。1994年冯小刚的电影处女作《永失我爱》根据王朔的《永失我爱》和《空中小姐》改编,这距离两人在《编辑部的故事》的合作已经过去四年。娱评人李星云用“王朔的真心话,冯小刚的大冒险”来形容两人的关系。该片当年反映平平,而另一部由冯小刚担任编剧主演,王朔导演的电影《我是你爸爸》,反映同样惨淡。

  真正令两人扬眉吐气的是1997年的《甲方乙方》,该片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虽然王朔并没有担任该片的编剧,但是当年3300万票房的大卖,说明了王朔、冯小刚、葛优三人的“铁三角”具有商业价值。

  《甲方乙方》火了之后,冯小刚与葛优的“捆绑”真正开始了,冯小刚索性脱离了王朔的小说,与“老搭档”葛优开辟了一条“冯氏喜剧贺岁”之路。中途,王朔也有回归。比如2000年的《一声叹息》以及2010年《非诚勿扰2》,当时本已远赴美国的王朔参与其中的编剧工作,在冯小刚和葛优已经打出贺岁档天下之下,王朔的回归更像是锦上添花。

  自2000年以来,王朔的产量逐渐减少。除了与冯小刚合作了两部贺岁电影之外,还与徐静蕾合作了《梦想照进现实》,与张元合作了《看上去很美》与《我爱你》。当中,《我爱你》有“残酷风花雪月”的沉重,延续了王朔小说中对爱情一贯的自毁倾向;而《梦想照进现实》虽然口碑不高,但片中充溢着王朔“用语言勾勒人生”的腔调;至于《看上去很美》则写出了我们司空见惯却又很少触及到的纯真。

  2

  大众文学转身“零负担”

  如果没有影视媒介,王朔头上可能只有一个头衔:围着文学杂志社转悠的作家。然而大众传媒的发展改变了他的命运,在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和文本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的大背景下,王朔首先尝到了文字与影视联姻带来的甜头。“王朔现象”是与时代联系在一起的。

  L·西格尔认为:“改编是影视业的生命”。据资料统计,自电影问世以来,70%以上的电影都是改编自文学原著,其中主要是改编自小说。在中国,难以找出除了王朔之外的作家的作品被如此多地改编成影视剧。这源于王朔对影视媒介的看法比较“开放”。他说,“我越来越觉得有一个东西需要改变,就是传达思想和情感不只是写字的方式、文字的形式,还有别的形式也很有效,比如视听的形式。”

  因此,从大众文学到以影视剧为代表的大众流行休闲方式的转变,对王朔来说几乎是“零负担”。更值得一提的,他的小说转换成视听语言之后,更能凸显优点,迎合群众的审美口味。

  比如《甲方乙方》的原作《你不是一个俗人》可读性较差,基本就是北京一群无聊的混混坐在一起“侃大山”,但经过冯小刚的艺术处理,同时作为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表现可圈可点,原作中的痞子味道也被冯小刚处理成一种小市民式的油滑与幽默,颇为受众青睐。

  《动物凶猛》则是王朔小说中最难改编成电影的作品,以叙述的方式阐述故事。它吸引姜文的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看了这部小说,我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涌动。王朔的小说像针管扎进了我的皮肤,血‘嗞’地一下冒了出来。”经过姜文对原作重要剧情进行重组之后,加入了一些原作中没有涉及的细节描写,顿时令影片有一种“青春乌托邦”。

  3

  “中年危机”的影像折射

  有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从王朔上一部担任编剧的电影《非诚勿扰2》中,虽然不改王朔式的夹枪弄棒式的调侃与黑色幽默,但里面开始有了“死亡”的情节设置。片中李香山身患绝症,提前给自己开了人生告别会,淋漓尽致刻画的中年危机在外界看来,正是王朔本人的写照。就像他在《梦想照进现实》所说的,“我是一个不快乐的人,我也不想快乐,我也没必要快乐,我也没快乐过,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步入中年以后的王朔似乎总在重复两件事,一是道歉,二是道别。在《私人订制》中,王朔也别有深意地安排了一出“道歉”的戏,四个主人公分别向阳光、草原、河流、山川道歉。与之相对的是,在1997年的《甲方乙方》中,王朔安排的是“表扬与赞美”。

  《私人订制》在故事核心创意上,搬用的是王朔在《顽主》和《你不是一个俗人》的“合伙圆梦”的模式。在叙事机制和幽默手法上,他将所剩下的不过是对过去成功片段的拼接,加入一些当代话题。用观众的话来说,“片中的四个故事凌乱,懒散,缺乏余味,冯王两人的‘深水炸弹’不见效了”。

  在娱评人谭飞看来,王朔和冯小刚“抖”的包袱已经无法精准打中观众的“笑点”上,“冯和王朔早期合作能引领喜剧潮流,那个年代没网络,而现在传播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人人都可能成网络段子王,所以并不是冯小刚变了,而是观众口味变了”。

  无论是挨板砖还是撒花,也许王朔对此的态度可以从《顽主》的一句话中管窥一见,“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儿,就是踢足球,也许啊一大帮人在那跑来跑去整场都踢不进一个球去,可你还得玩儿命踢,因为观众在玩儿命地喝彩打气。人生就是跑来跑去听别人叫好儿。” ◎记者 尹春芳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