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爸爸去哪儿”赢在朴素亲和引观众共鸣

2014年01月14日 15:34 来源:天天新报 参与互动(0)

  刚刚落幕的史上最火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把五位“星光”平平的爸爸们推上了“人气”的巅峰,这恐怕是他们最初参与节目时完全不能预料的,正如身为湖南台“自家人”的妈妈李湘坦言当初送老公王岳伦和女儿王诗龄进节目的初衷时所说:“最初只觉得是锻炼老公的好机会。”

  此话一出,不管“芒果台一姐”是不是由衷,反正我们是都信了。还记得节目初始摄像组去李湘家里接人时,李湘一开门就给观众们打好了“预防针”:“王导是艺术家,不食烟火的。”岂料一语成谶,之后王岳伦的各种“笨拙”简直就成了观众们喜闻乐见的一大看点:他梳不好女儿的头发只能找工作人员帮忙、他给女儿戴的发箍夹在耳朵前面、他不会做菜只能选择一锅乱炖……然而就是这样的爸爸,一期期节目做下来,却渐渐从“笑料”变成了“亮点”,俘获了观众们的心,究其原因,他不正是我们身边的那一个个最常见的爸爸么:身负养家重任所以早出晚归的爸爸,买单爽快但是不会表达感情的爸爸,为儿女精心规划未来却不知道孩子身高鞋码的爸爸,就这么慢慢慢慢在孩子心里失去了存在感的爸爸……父爱恒久广博,但比起细腻丰满的母爱来却总是那么容易让人忽视,正因为此,这一档节目才会在短时间内横扫荧屏吧——因为它成功的唤起了观众的代入感,以贴肤的“人”性之光完胜了“星”光,超越了秀场,成为了一面镜子。大家因此不再是坐在台下的众生,看聚光灯下的明星们毫无破绽地表演彩排了一百遍的节目,而是在看那些面临着下一秒就会发生各种状况的人生却毫无准备的、手忙脚乱的——我们自己。这让观众们产生了深深的共同情感,于是他们的笑点马上就能点燃我们笑点,他们的泪点也立刻就触到了我们的泪点:当我们看到小小的Angela拍着老爷爷的手让他“好好的”时,电视机前的爷爷奶奶们自然就含笑想起了自家那个人小鬼大的小精灵;当我们看到Kimi在农舍里熟睡后,他的大明星“爸比”却悄悄起身帮他用米饭和报纸糊窗户,感慨之余难免要想一想自家爸爸默默却有力的手掌;当看到“小硬汉”石头吊着石膏却在沙漠里勇当“队长”,悉心照顾弟弟妹妹时,一句“我最大,都排我后面,我保护你们”,让电视机前多少的独生子女小朋友生出了“有个哥哥多好”的幻想来;特别是天天对爸爸那毫不犹豫、坚定不移的爱,当手边没有工具的张亮咬下一块番茄吐在馒头里给天天做三明治吃时,张亮针对这块“口水番茄”心虚试探了儿子一句:“你嫌我脏么?”“不嫌,反正你就是我爸爸。”张天天“小暖男”一番不假思索的表白,让多少“从来不吃别人咬过的东西”的年轻一代父母们动容。

  这么想来,《爸爸去哪儿》的大热就绝对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了。如今的电视屏幕上虽然频道众多、节目纷呈,甚至斗争激烈,但家庭连续剧只讨好婆婆阿姨,谍战片只吸引爷爷爸爸,动画片连孩子都快哄不住了,而年轻一代——请问他们还看“电视节目”么?可是《爸爸去哪儿》却同时让每一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找到了共鸣。而其实每一个年代都有那么几部文艺作品能在不经意间就触到每一个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不分年龄、无论性别——比如影响了一代人的朱自清的《背影》,比如哭湿了全国妇孺手帕的《妈妈再爱我一次》,皆因唤起了共鸣,所以眼下的《爸爸去哪儿》也许就是彼时的《背影》吧,虽然时代更替,人性之光永存。  文/刘莉娜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