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锄头舞”为什么一夜爆红?

2014年04月01日 15:5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评论:“锄头舞”为什么一夜爆红?

  寂寞女龙梅子和伤心哥杨海彪全新单曲《寂寞的人伤心的歌》自首发几星期后红遍所有音乐排行榜。听上几遍,歌词和旋律以及搞笑的锄头舞姿势一时半会儿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神曲的诞生总是看似那么不经意而又是必然的,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就随着网络扩散开来,甚至演唱者本人也觉得莫名其妙。《寂寞的人伤心的歌》的MV在3月15日上网发布,到点击量过亿,用了20天左右;该曲的全国风行归为网络的病毒效应,人们不管是因为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会去点击。而事实证明通过微信、微博和视频网站,“锄头舞”也迅速在国内走红,荣登“百度音乐”排行榜第3名。

  成功在于灵魂和态度

  喜欢它的人认为,歌词朗朗上口,曲调“口水”,锄头舞的动作动感又搞笑。但是不喜欢“锄头舞”的也大有人在,很多人表示这首歌红得莫名其妙。有网友评论:“在我看来这不是成功,只是在利用网络夺取眼球赚足噱头而已。”《伤不起》已是浮云,《忐忑》也过时了。如今神曲界的当红炸子鸡,是这首叫做《寂寞的人伤心的歌》的舞曲。和所有横空出世的神曲一样,关于《寂寞的人伤心的歌》,有一半人的问题是“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而另一半人则在问:“这首歌为什么一夜爆红?”成功在于灵魂和态度《寂寞的人伤心的歌》歌曲MTV“一群精神矍铄的大爷大妈跳着“锄头舞”(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众在爱情里遭遇挫折的悲伤年轻人。反差巨大的画面感隐含着笑看人生的洒脱。是啊,当我们年迈的时节,回头来看那些所谓悲痛的过往,忽然发现那只是人生的一个符号而已,尽管在那个符号的过程中我们曾经难以自拔。用欢快来对抗寂寞,用开怀来同化伤心。尽管我们受挫,但是我们并不脆弱。

  各路高手破解走红密码

  “锄头舞”如何能像瘟疫般流行开来。成为各路人马津津乐道的事情;种种解读又进一步构成了“《寂寞的人伤心的歌》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虽然“锄头舞”简单易学,但真正助其一炮而红的,还是音乐本身。

  1-是生理说。内地“神曲教父”老猫对这首歌曲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以9.6秒为一个周期将五个音节重复6次,而整首歌中五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这样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这也正是感觉最为兴奋的瞬间。这一说法,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跟着这首歌摇晃起身体的原因。而另一个激发人们生理反应的元素则是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节奏——科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对一段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产生共鸣时,这段音乐就会在其脑中不断重复,科学界把这称为“耳虫”现象。虽然引发“耳虫”现象的音乐因人而异,但显然“耳虫”更偏爱那些容易上口的作品。

  2-是心理说。有心理学家表示,《寂寞的人伤心的歌》通过简单的重复节奏来刺激身体反应和自律神经系统;尤其是高潮部分,能够激发出人们摆脱心理压抑和格式化生活的本能。甚至有临床案例证明,一些单相思患者在听了这首歌以后都开心大笑,显得轻松自在。

  3-是乐理说。音乐评论家崔恕表示,《寂寞的人伤心的歌》恰好和近年来风靡国外主流音乐界的电子乐潮流相吻合;而其副歌部分,则又是中国风音乐风格。二者相结合产生出奇妙的化学效应,既没有违背中国歌迷的偏好,也贴合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受众的审美趣味。

  此外,审丑文化、从众心理、群体效应和偶像崇拜,都在为《寂寞的人伤心的歌》的流行推波助澜。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