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舌尖2》试水纪录片周播模式 导演:对抗综艺节目

2014年04月18日 09:48 来源:半岛晨报 参与互动(0)

  经过一年的拍摄制作,央视纪录频道自制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2》)将在今日CCTV1套21:00首播,当日22:00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重播。作为年度最受瞩目纪录片,也同时作为央视的金字招牌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首播后便收获来自各方的超高评价。日前记者专访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舌尖1》是表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而《舌尖2》是通过食物看中国,如果说美食是窗户的话,那么我们通过它能够看到更多中国传统的东西。 ”

  谈主旨 美食和传统文化历史是相通的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主题是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而《舌尖2》是通过食物看中国,两个纪录片的主题是可以延续的。 ”这是陈晓卿对他这部得意之作的总体评价。《舌尖2》全片八集,包括《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三餐》以及最后一集《花絮》。陈晓卿说,《舌尖上的中国》肯定是以美食为主,“在美食之外,《舌尖2》还包含了很多,比如家庭伦理、日常劳作以及2012-2013年的热点话题,透过美食,观众可以看到更有质感的中国。 ”

  比第一部进步的是,《舌尖2》是通过食物和人的关系来表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民风以及时代变迁后,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比如煲汤,我不仅想说汤,还想通过它来表现婆媳之间的关系,后者可能是我更要着重表现的。我希望通过《舌尖2》来告诉大家,美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还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文明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文明还包括我们身边的点滴小事,饮食也一样。 ”陈晓卿希望通过空间上的相逢,带出食材的相逢,再往后就是历史线索上的相逢。“举个例子,你今天在开封吃的小笼包已经不是正统的小笼包,但在杭州还可以找到,他们的包子馅还是很接近宋朝的那个配方,而现在杭州的西湖醋鱼和开封的鲤鱼烩面也是有相通的。我想说的是,美食是相通的,人的命运也相通。 ”

  据了解,《舌尖2》包括了300多种美食,菜量比《舌尖1》远远要大得多,而且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了一个主题。陈晓卿介绍说:“比如红烧肉,用它来讲家常菜,就是《家常》这一集,包含了人生、家庭的不同阶段,而这几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美食能够结合。中国人善于把最平凡的东西做出最极致的味道,这就是中国人生活和创作美食的精髓之所在。”

  谈制作 试水周播方式成“小白鼠”

  陈晓卿透露,因为制作周期时间太短,《舌尖1》在表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上并没有达到淋漓尽致,当时很多想表达的东西都没能放到片子里。《舌尖2》实际上是把《舌尖1》的缺失弥补上。另外《舌尖2》还会有很多关于美食的小知识,“比如说:为什么干的香菇比鲜的更好吃?我们会在片中给大家解释。 ”

  制作《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最大的困难其实是饮食差异。南北地区不同的差异给节目组带来困难比较大,而且在片子里讲多了历史就会像掉书袋。为此,片子拍完之后陈晓卿来到安徽农村放给农民看,他要知道观众是什么反应。“结果有的农民看着看着睡着了,也有开始聊天的。 ”但另一场合——陈晓卿给一些朋友们放片的时候,连饭店的服务员都看得忘了上菜了。这让陈晓卿明白,一部分人可能不是节目的目标。做这样的节目调研,把陈晓卿和他的团队折磨得够呛:“后期是我把导演们折磨得特别痛苦,能让他们把一个故事改12遍,甚至到配音、字幕。 ”

  现在改成了周播方式,每周一集的频率让观众倍感不过瘾,也势必对收视率产生影响。陈晓卿解释说:“我们在开始拍摄的时候,没有做周播的设计。如果要做的话,应该不是这样做。肯定要有一个终极悬念,包括台里确定改周播之后,我们在结构上做尽可能地调整。我自己起码没有这么强的信心,周播一定要非常强大的自信才能出来。国外的剧都是周播,我们谁要敢周播剧早死八遍了。但我们要做这种尝试,我也理解台领导的这种心情。我们可以对抗综艺节目,我们也开玩笑说自己是‘舌尖上的小白鼠’。 ”

  记者 梁巍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