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于正现象”解读:风口浪尖“收视王”

2014年04月22日 14:33 来源:南宁晚报 参与互动(0)

  “于正现象”解读

  风口浪尖收视王

  “她没有表情,透着绝望,写下了‘人言可畏’四个字,然后小口小口,幽雅地吃着腊八粥……阮玲玉百口莫辩,因为世人已经给她扣上了‘淫妇’的帽子,判了她死刑”,2010年底,于正在博客里写下这段话,多少带点自况的色彩。

  当时《宫》尚未开播,《美人心计》还未上星,但于正早已是炙手可热的编剧制片人,与名声、财富同步累积起来的,还有大小不断常年不休的争议。他是公认最具商业眼光、最懂观众心理的电视专家,同时也最容易和“抄袭”“炒作”“狗血”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可在编剧们指责不受重视的同时,有多少人在反思自己是不是真心实意地写好了剧本。琼瑶阿姨的一封公开信,揭开了电视剧抄袭的大黑幕。具体到“琼于”之争,是非就摆在那里,已经有无数的口诛笔伐,咱就不掺和了。

  但是,很有意思,那些在网上取笑于正的人,恰恰也是电视机前守着他的剧观看的人;而从门缝里看他的同行,又扮着笑脸粉饰太平地找上门谋求合作。不管如何,于正不会成为阮玲玉,他远比她刚烈得多。他甚至想,如果他活在那个年代,一定要安慰阿阮:“每个人都希望你死,可是你就是不死,你气死他。”

  在这次琼瑶和于正的争论里边,有个很重要的说法,叫抄桥段不是抄袭——就是没到整体内容的20%无法认定抄袭。被抄的桥段,肯定是好桥段,如果别人戏里边的点睛之笔都被您拿了,您说这个行为怎么认定?至于20%,各位都买过东西,如果把一个苹果的不到20%切了,跟售货员说,不到20%,您别要我钱了,你觉得人家能答应吗?不能保护原创,中国电视剧就没有未来,无论这个原创来自哪里。

  “天下文章一大抄”,据考证,曹操的《短歌行》从《诗经》里抄袭了6句,不过都抄得圆融贴身。《三国演义》曰,张松恃才而拽,杨修想灭其威风,遂拿《孟德新书》给他看。过目不忘的张松阅毕说,这是抄袭战国无名氏的。当场倒背如流。曹操误以为自己与古人雷同,羞愤得当场焚书,估计连坑儒的心都有了。名义是一项重要的私产,对土老财而言是私家庄园,对琼瑶阿姨而言是贞操带。自家文章被别人剽了固然不爽,别人说的话套在你名下更不爽。我没有办法拿出统计数字,但是国内编剧的抄袭绝对是普遍现象。很多时候,所谓的名编剧,就是看的东西多,人家可能连拉美的电视剧都看过,写本子的时候,随手拿一个桥段过来,你只有佩服的份。

  电视剧本每集一般在一万多字,可是有很多类似于正的编剧,一年随随便便就是几十上百集,要知道一部电视剧的剧本创作极其艰难,从最初的原创大纲阶段的反复磨合,到分段梗概、分集梗概再到剧本,推倒重来是家常便饭,所以即使是20集的电视剧,写作量达到七八十万字甚至更多,也很常见。比较认真的那种编剧,一年最多两部戏,就已经很辛苦了。那要想多赚怎么办?两个招数,一曰抄袭,二曰枪手。

  随着《宫3》的持续热播,于正以后打造的系列作品都将成为收视率的保证和电视台争先购买的对象;然而在高收视的背后,“抄袭”、“山寨”、“狗血”等批评之声也肯定将会一直不绝于耳。好了,聒噪半天,接下来,小编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个位于封口浪尖的编剧于正和他的系列作品。

  本报记者 韦玮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