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网友模仿《舌尖》文体证明语言美感

2014年05月26日 16:27 来源:南国今报 参与互动(0)

  “瓜子,无疑是太阳和向日葵的爱情结晶,唇齿与手指的默契配合,让这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又随即粉碎,只留下质朴的香气和空虚的果壳。”

  “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这是人与上天和大海的约定。”

  如果你没有看过当下话题性极高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你一定不会明白,这两段文艺范十足的文字换成了大白话,其实就是“嗑瓜子”和“晒鱼干”的意思。近日,这套正在热播的美食纪录片,不仅让吃货们口水直流,其中那华丽的解说词更是引发了新一波的造句模仿潮流,“舌尖体”悄然走红网络。

  5月24日,针对网络体被人们热捧的现象,记者采访了语言文字专家和热衷于这些网络体的年轻人。在他们看来,网络的发展为语言创新提供了无数种可能,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网络体就有着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网友集体模仿“舌尖体”

  只要仔细地看一集《舌尖上的中国2》,你就会发现,这套纪录片中的解说词,确实运用了了独特的文字来进行表达,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开头记者列举过的几个句子,还有人们常说的雨后春笋,也在片中被描述成“春雷唤醒土壤中的声明,这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如此文艺范儿十足的金句,引得观众们在网络上纷纷发出感慨:“这简直就是高考满分作文的节奏!”

  于是,一大批网络语言爱好者加入了这次“舌尖体”的造句热潮中来。日前,南宁网友“白花花银子”就在她的朋友圈里来了这么一段:“又到了收获的季节,夏季,刚沐浴完毕的女孩儿,水嫩的肌肤,血液36度配上微醺的夏风,正是最美好的滋味。对于蚊子阿山来说,这也正是它一年中享受大自然最宝贵馈赠的时刻……”看完这段,记者让她说让人听得懂的话,她打出一个笑脸的表情回复:“不就是被蚊子咬了个大包嘛!”

  像“白花花银子”这样的“造句党”,网络上还有很多。在他们的笔下,很多稀松平常的事情如吃泡面、卖油条、打游戏等,经过一番改造套进了“舌尖体”的模板之后,顿时变得很有喜感。他们在网络上发表的寥寥数十字、上百字,或是调侃琐碎生活,或是描述家常美食,或是追忆至真亲情,或是普及历史常识……细细品读,让记者也不得不佩服创作这些文字的网友们的语言天分。正如“白花花银子”所说,她在遣词造句是也花了一些心思,为的是与身边《舌尖2》的爱好者们互动交流,绝不是随意乱写恶搞。

  语言流行也有审美趣味

  “网友们的造句都很棒,可以看得出,这些人要是没有些文字功底,还写不出‘舌尖体’这样的句子来呢。”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覃凤余最近也关注到了“舌尖体”的走红,她很佩服那些网友们的造句,“即使是换做我,也没法轻易下笔,得好好琢磨一番才能写出来。”

  覃凤余认为,网友们对“舌尖体”的模仿调侃,首先多少都是基于对片中解说词魅力折服的表现,受到了既有厚度也有韵律的美妙词语感染。试想,当“嗑瓜子”被表述为“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又随即粉碎,只留下质朴的香气和空虚的果壳”这样的语句,谁能不心动?假如把解说词换成大白话铺满整个荧屏,那会让人觉得无趣。

  “无论是之前的流行过的‘甄嬛体’、‘伊琍体’,还是现在的‘舌尖体’,其实都体现了一种语言的美感。”覃凤余表示,语言的流行和时尚的流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要是美的东西,大家都会接受并争相模仿,并逐渐流行开来。“舌尖体”的文化底蕴较强,能给人带来文字的艺术享受。相比之下,网络上曾经昙花一现的那些过分矫情和无病呻吟的语句,则会被淘汰掉。覃凤余告诉记者,在语言的规范性上,解说词和网络句还是在常规语言的逻辑体系里运行,并没有新奇的词汇,一般都能独立成章,只是辞藻有些华丽,这展现的不是对母语的恶搞和污染,而是传承与发扬,是汉语言艺术魅力生机勃勃的表现。

  草根文化的

  又一次狂欢

  精读这些有趣的“舌尖体”文字,不免使人联想到,近年来,网上不少新锐文体你方唱罢我登场。肉麻台词听了让人“有想撞墙冲动”的“琼瑶体”,嗲不死你呕死你的“蜜糖体”,酷似老外说汉语说不利落的“梨花体”……相比之下,“舌尖体”总算还能带给人些许精神上的养分。

  这次突然走红的“舌尖体”,是不是也会和其他的网络文体一样,注定是昙花一现的命运呢?担任多年高中语文教师、有着丰富语言文字研究经验的洪珏认为,网络文体其实就是一种“集体的狂欢”,它对于网友们意义在于“参与感”。“网友们模仿这些,一分钱稿费也拿不到,但是却在参与之中找到了归属感,满足了表达欲。这种一呼百应的感觉,应该会比看电视本身还要快乐。”

  事实上,网络空间中从不缺乏语言的天才,也从不缺乏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热捧。这些像模像样、惟妙惟肖的网络文体造句,除了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无厘头的娱乐感之外,也不免令有心者对于语言表达如何追求雅致,产生了思考与借鉴。洪珏告诉记者,语言的发展,从大俗到大雅,都有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今网络上流行的各式文体造句,看似草根文化,其实将来也有可能发展为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模式。就像有网友用“舌尖体”描述的家常美食那样,“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