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舌尖2》收官引外媒热议:口水与眼泪齐飞

2014年06月03日 15:40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参与互动(0)

  《舌尖上的中国》日前结束了第二季的播出,这一在国内呼声甚高的纪录片,同样让外媒嗅到了寻常百姓家里的浓浓中国味。韩国《明日新闻》6月1日报道,美食诱惑,让太多的人因为这一部片子流下口水。

  不过,新加坡《联合早报》则看到这样的变化,民众不再因温饱焦头烂额,而是闲情逸致地品鉴美食。美国《侨报》则注意到一场轰动——华人圈观美食,心中泛起乡愁,口水与眼泪齐飞,口水是献给美食的,眼泪却是献给故乡及亲人的。

  “舌尖”为什么火了

  韩国《明日新闻》称,早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时,这部纪录片就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其中太多人因其流下口水。再次登上荧屏,韩国网友在博客里也贴出推荐,配上宣传照写道:“这是中国最棒的美食纪录片,人气颇高,特此推荐。”

  “舌尖”怎么就火了?新加坡《联合早报》则援引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人郑静的话称,在“舌尖”之前,中国的美食节目还在走两个极端,要么就是十分家常,要么就是“高大上”的路线。

  评论对比曾经的《满汉全席》,称其中的大厨都像御厨一样,把八大菜系,海参鱼翅烧个遍,这样的中华美食离生活太远。而“舌尖”里厨艺精湛的都是“素人”。江南做水磨年糕的奶奶和在镜头前玩米粉的小姑娘,再到骑着三轮车到处叫喊陕北黄馍馍的老汉。

  评论称,如果不是“舌尖”,人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也不可能出现在央视上。

  在“舌尖2”《心传》里做挂面的爷爷张世新去世了,无数的观众转发微信、微博,表示哀悼怀念。这种自发的行为,仿佛这老人就是身边的亲人一样。这是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也正是中国梦里的美德。

  有趣的是,“舌尖2”一出,一个由英国人拍摄、山寨版短片《舌尖上的英国》也随即在网络上走红。该片照搬《舌尖上的中国》的整体构架,把中国二字改成英国,片中充满“自黑”的精神,说英国厨房的秘密就是“小土豆比大土豆熟得更快”。

  华人圈因美食轰动

  “‘舌尖’在华人圈引起不小轰动”。 美国《侨报》称,2012年“舌尖”播出,一时间,无论是国内“吃货”还是海外华人,纷纷议论起这部美食纪录片。而时隔两年,“舌尖2”终于在千呼万唤中揭开面纱,并伴随着新一波追寻美食与品味乡愁。

  报道称,不少海外游子表示,“舌尖2”的播出,他们做足了各种准备,最重要的两样就是食物和纸巾。在马德里留学第三年的徐同学告诉记者:“在国外看这些等于自虐,不过我还是想看,国内一播出,晚上就在国外上网看了。面对着高清食物画面,好像隔着电脑屏幕就能闻到香味。再看看手里端的自制意大利面,差点哭倒在家里……”

  《金融时报》则注意到,因为有了“吃货”,所以有了“吃货经济”。报道称,“舌尖1”的时候,淘宝、一号店还属于自发迎合热点营销,到了“舌尖2”,各家购物网站均有组织有计划地参与,希望能推动销售。

  纪录片反映中国巨变

  “如果我们能够由纪录片中家乡的美食想到家乡,想到亲人,甚至说因为看了这部纪录片重新认识到以前被自己所忽略的家乡之美,乡亲之亲,那就足够了。有观众说看了‘舌尖2’,让人口水与眼泪齐飞,口水是献给美食的,眼泪却是献给故乡及亲人的。”《侨报》称。

  《联合早报》评论则称,没有哪一个时代的民众能像今天这样不再为温饱问题而挣扎,而是闲情逸致地品鉴美食,没有哪个国家的美食能像中国一样“百花齐放”“源远流长”……正如《脚步》结语所说:“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